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骆宾王的诗代表作赏析_骆宾王有名的十首诗全部显示

骆宾王的诗代表作赏析_骆宾王有名的十首诗全部显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09 04:06:04
阅读:
两首咏物诗,道尽了骆宾王一生坎坷

儿时,攒了一笔自认的“巨款”,大概将近两块钱之数,去“交流会”集市地摊上买了放在“锦盒”里的蝉。

那时候,老家的“交流会”一年最多也不超过三次。最开始是露天的,摆在小镇某个角落里,外地摊贩来卖个一个礼拜或者十几天的样子。后来,外地人来的多了,就租用旧电影院或者专门的会展活动区域。

现在想起来,交流会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但是,在我小时候的视角来看,交流会简直是要什么都会有什么的神奇地方——我老家到现在没有通火车,这几年依托发达的公路交通还算好些,早十几年前或者二十几年前,商品的流通是很差的。

想要一只蝉是因为好奇心,而引起我好奇心的,是一首名为《在狱咏蝉》的唐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是骆宾王写的。

提到骆宾王,可谓是家喻户晓。

他七岁时所做的那首《咏鹅》,现在别说随便问一个识字的中国人,哪怕是找一个三岁孩子,都能一字不差背出来。

老师说,蝉是常见的,不过,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因而,很多诗作都是歌颂蝉的。

我那时候对“高洁”没什么理解,只是好奇只喝露水的蝉是什么样子?家里连养只小鸡都需要喂小米,光喝水不会饿死吗?

于是,我才想拿一直攒着的钱去交流会买一只蝉。

很快,家长发现我被骗了。

我花了所有零钱买的那是拿纸盒和彩纸糊贴的小盒子,里面装的也不是真的蝉。

一直到初中的生物课,我才理解,为什么家乡没有蝉。

因为蝉是每年六月开始产卵,所产的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要到次年6月中孵化。按我老家那天气,等到秋冬这些卵都要直接冻死!当然,也没有那么多适合的树。

看,在某些地区像蚂蚁一样存在的蝉,却也对其生长环境有所要求。

人,也一样吧。

两首咏物诗,道尽了骆宾王一生坎坷

骆宾王出生在约公元638年。

他父亲原本是青州博昌县令,但是,父亲死于任上,家境便因此衰落,一家人只能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过日子。

骆宾王《咏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他9岁另外一首诗,更具有才华,也道尽了他的人生。

这首诗是《玩初月》,是这样写的: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骆宾王出生到少年时期,朝廷在为继承问题而斗争。这样的斗争看似与他一孩童无关,但是,当新皇帝登基的之后,推行的那些政策便与他有关了。

换句话来说,统治高层的每一项决策,皆与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

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的两位皇子之间的争斗渐渐开始从暗转向明。太子承乾越来越行为失当,而太宗更偏爱魏王泰。最终,承乾于643年被废,并死于次年。魏王泰也没有如愿被立为太子,反而,由于长孙无忌、褚遂良、房玄龄等老臣的支持,643年,原本没有被太重视的皇子李治被立为太子。649年,不满二十一岁的李治登基,便是后世的高宗。

在高宗的统治时期,他更多通过科举来起用官员。

高宗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及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开始迅速增加。这一点,也是他极其伟大的政绩成果之一。他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且使得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

不过,真正通过中举成为政治统治阶层官僚的数量依然属于少数,大多数官员是通过世袭或者其他的特权。底层大多数官员则是通过“吏”升任。

骆宾王也曾试着参加过科举。

当时能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自两种途径。一种,是来自京师的国子学。但是能进入国子学的几乎都是大族和当朝高级官员的子弟,以及来自地方的一些有名望家族的子弟。

另外一种途径,是来自地方所在州的推荐。这种推荐可能是通过某种考试,又或者其他的考核决定的。这一条,几乎是寒士能参加科举的唯一希望。不过,地方考生中举的数量很少,概率很低。比如在670年,共有十一人中举,其中仅有一人来自地方。越往后越难,在681年,中举五十一人中仅有一人来自地方;682年中举五十二人,来自地方的依然仅有一人。

骆宾王就是通过第二种途径去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唐初的科举制并不适合他。

他并非像李峤一样出身大族,在朝中有靠山;也不像陈子昂那样家族有钱,可以砸个天价琴至少争取一次话语权。

就像一只蝉不能适应所有地方的环境一样,他所具有的才华,并没有让他在科举中一鸣惊人。

科举的失意,现实的无奈,但是生活依然得继续。

于是,650年至655年间,资深学霸骆宾王在道王李元庆府中任九品录事一职。据说,道王颇欣赏骆宾王的才干,有意提拔他,他却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只能是几年的时间里,始终做着录事这样的闲职。

两首咏物诗,道尽了骆宾王一生坎坷

随着时间的推移,骆宾王似乎认识到自己的清高与世界格格不入。又或者只碍于生计,骆宾王四处干谒、求人,期望得到更多机会。

那么,已经有了多年工作经验,骆宾王为什么宁愿四处求人,也没有再去参加科举呢?

并不是他不想去考,而是这个时候,政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举办。

652年、653年、663年、669年、671年、672年,以及676年至679年都没有进行过科举考。尤其是武后在660年后控制朝廷决策之后,反而长达十年没有再举办过科举考试。连在665年举办的考试中,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落榜了。660年至683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只有十八人通过了考试。

这样的结果导致,骆宾王几乎断了通过科举而进入官僚集团的路子。

高宗从因缺乏经验“端拱无言”逐渐成长为试图把握政治舞台的核心人物,武则天在655年被正式立为皇后,并且越来越影响到高宗的政治决策。

664年之后,武后的统治地位基本确定。

王朝的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显然将影响到像骆宾王这样文人的前途。

公元 666年,唐高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多方推荐下,骆宾王呈上了《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文章竭力为皇帝歌功颂德。皇帝看后很高兴,让骆宾王进宫做了奉礼郎。

人不疯狂枉年少,更何况,长安的纸醉金迷太吸引人。

骆宾王很快有些贪图玩乐了,也和其他纨绔子弟一般,跑去斗鸡赌博。结果,被抓进了监狱。好在这一次,有惊无险,他很快被放出来。不过,这职务是不太好做得下去了,于是,他托关系找人去了军队,跑去戍边。

骆宾王后来被派遣到西蜀,担任军中的书记一职。

蜀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骆宾王心情愉快,尽情地游览当地的名山大川。这段时间可能是骆宾王人生中极为欢乐的一段岁月了。

而在这段时间里,政局再次发生了变化。

674年,皇帝与皇后采用中国历史第一次使用庄重的称呼:“天皇”与“天后”。武后想用这种方式证明“二圣”统治局面,与以往历代君主的统治有所区别。

676年,朝廷又增加了一批新的宰相。分别是来恒(前宰相来济的兄长)、高智周(通过进士考试进入官僚阶层,曾任过太子的老师)、李义琰(河北名门望族出身,也是通过了进士考试),以及薛元超(出身山西望族,娶了皇帝公主,高宗做太子时曾在太子府任职)。高宗组建这样的领导班子,显然是为了能让太子在将来的政治道路上更好的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武后通过北门学士获得了对政治的控制与朝廷事务的决策,渐渐开始干预起来原本那些应该由宰相们负责的事务了。

两首咏物诗,道尽了骆宾王一生坎坷

678年,骆宾王被调回朝廷,职位不断晋升,做到了侍御史,官居六品。

显然,即使在政局平稳之时,骆宾王这个职位依然是敏感的,更何况这种“夺权”架式愈演愈烈。

与政治有关的斗争,向来是你死我活,一旦被划到“对方阵营”,先下手为强的道理,谁都是明白的。

但是,骆宾王是缺乏对政治敏锐的,也没有在这样的局面下有所防备。或者说,他不屑于有这样的敏锐。

不管是哪种,牢狱之灾再次降临了。

骆宾王被诬告贪污,二次入狱。

那首,引起我好奇的《在狱咏蝉》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有序,说明写诗的背景与原因,只不过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没有太多时间讲这些。

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一年多后,骆宾王被赦免出狱。

有些人说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引起舆论同情,才让骆宾王免罪。

事实上,骆宾王能出来,是因为更改年号,而大赦天下所至。

另,在唐高宗李治继位前,大唐皇帝的年号几乎没有变动过,例如唐太宗在世时,一直使用“贞观”为年号,直至太宗殡天。而高宗执政期间,曾先后使用过永徽、显庆、龙朔、麟德等14个年号,而武则天在临朝称制和称帝期间也频繁更换年号达17个——学历史的最头疼如此频繁更换年号,因为考试的时候总会写错和记混。

骆宾王这样的诗作,在当时压根儿没有被朝廷重要官员所看到。

一方面是唐初文学风气是以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风更为主流,此刻的诗文"绮错婉媚",更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当时士人皆以此类诗为美,并且效仿创作;另一方面,骆宾王的出身与在官场的地位并不高,朝中重要的高级官员对他并不重视。

两首咏物诗,道尽了骆宾王一生坎坷

大赦天下能让让骆宾王获罪之身出狱,这里也要提一下,唐代的法律问题。

唐律是保存完好较早的法律文献。

从战国时代,就已经颁布的法典。20世纪70年代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秦朝法令,是目前能确定最早的。

在唐代的法律制订中,包含当时人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

当时人认为犯罪活动会动摇自然秩序,制裁犯罪的人并不只是为了威慑,更是为了恢复宇宙阴阳平衡。

所以,现在有些影视剧,动不动“扰乱社会治安”获罪的情节,放在唐代并不成立啊!

既然制裁罪犯是为了恢复平衡,自然为了维系平衡要生出很多具体的措施与要求来。

比如,诬告他人要反坐。也就是说,如果被诬告的人被判决流放十年,那么,一旦案情明朗之后,诬告他的人同样要去流放十年。国家也会对被诬告的人有所补偿,一般是免掉他服役这些年间的赋税。

当然,皇帝并不会在此序列里,法令对皇帝的过令没有任何认定。

与此同时,为了补偿未知的不公正,皇帝登基、寿辰以及其他喜庆时刻会大赦天下。唐代三百多年间曾有174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赦。

因而,骆宾王能在第二次牢狱之灾中脱困,属于运气,而非统治阶层意识到他的才华,更非为他洗清罪责。

这可能是封建时代,文人最大的悲剧吧。

680年(调露二年),新的太子人选再次被确定。

这时候的骆宾王被安排出任临海县丞,这依然是一个小官,他索性弃官......

于是,满腔悲愤的骆宾王开始寄情山水之间。与曾经在蜀地寄情山水的情绪不同,他此刻是很愤怒的,也为自己的人生不平。

他自认自己有才,但是在科举中受挫,以至怀才不遇。好不容易官居六品,有些希望,又被冤入狱。四十多岁又要被外放做一个小职位,几乎再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他自然是不平的。当然,他不认为是皇帝有过错,而是认为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在作祟,特别是架空皇帝,把持朝政的武后,是她残害忠良,祸国殃民!

帝国此刻的政局更是微妙到一触即发。

683年,高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原计划的封禅大典都取消了。尽管百般医治,但是依然在这一年的阴历十二月初四去世了。

两首咏物诗,道尽了骆宾王一生坎坷

684年,武后废中宗,将其贬为庐陵王,立她的第四子李旦为傀儡皇帝(睿宗),没多久,又废李旦,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

于是,曾被武则天贬谪的徐敬业在扬州起事,以匡复唐室,拥戴庐陵王为由,旗帜鲜明地反对武则天。

提到徐敬业,就不得不提到武则成能成为了皇后的事情了。

徐敬业也叫李敬业,改姓是因为反对武后,被武后剥夺“李”这个赐姓。徐敬业是唐代开国功臣、英国公李世勣的长孙。李世勣曾随唐太宗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一生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当年,他是唯一的一个支持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后的资深大臣。正是因为他的支持,才使得高宗更有底气立了武后。

万万没想到啊!

不过,徐敬业也不一定是真的为了中宗复位,而是拿这个来掩盖自己改朝换代的野心。至于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与想法,这要涉及到唐代的地方建制与财政问题了,在明天写武后的时候,再具体探讨。

骆宾王不知道是看不出来徐敬业的真实意图,还是他本人是太渴望有所成就,又或者是其他原因。他急忙参与进来这场起事,并且起草了那篇名垂千古的《讨武氏檄》。

《讨武氏檄》建议大家去读一下,这篇檄文历数武则天种种恶迹虽然存在各种抹黑,但是义正词严,慷慨激昂。

一经传出,震动朝野。

据说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也为之折服:“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后世认为这是武则天是真心惜才,或许,她是真爱才。只是对于政治家来说,如果太有才能的人,不是自己的人,那应该当是“除之”!

武则天可不是下图影视剧中这样演的,一个只想当好妈妈,哄好儿子,照顾好老公的“贤妻良母”。

两首咏物诗,道尽了骆宾王一生坎坷

她是政治家中的狠人啊,翻翻历史书,酷吏政治是加粗的。

她如此称赞骆宾王,除了认可他的才华,也是政治家的自嘲素养。她这言下之意更可能是“你这个丞相还不快去拎他的头来!”

檄文写得好,不代表这仗能打好。

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事仅历时三个月,便兵败如山倒,武则天悬赏天下,凡得徐敬业首级者,授官五品,帛三千。

徐敬业、骆宾王等匆忙逃亡,准备从海上投奔高丽,偏又逢大风,只得停船靠岸,躲避风浪,人不敢离船,可谓人心惶惶、草木皆兵。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叛变,斩杀徐敬业等25人首级,向武则天投诚。

当然,也有人说骆宾王并没有死,是逃走了。

20年后,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中宗命人搜寻骆宾王诗文,集成《骆宾王文集》。

说句实在话,在历朝历代,文人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但是文人手底的那只笔,却能推高一个时代。

骆宾王虽然没有做到高位,生前也不得统治阶层常识。但是,他的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杜甫就对此作出了客观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惧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骆宾王的诗代表作赏析_骆宾王有名的十首诗全部显示

    儿时,攒了一笔自认的“巨款”,大概将近两块钱之数,去“交流会”集市地摊上买了放在“锦盒”里的蝉。 那时候,老家的“交流会”一年最多也不超过三次。最开始是露天的,摆在小镇某

    经典语句
  • 王勃最著名的两句诗是什么_关于王勃的名人名言

    唐朝的诗人中有很多的天才,这些天诗人,他们还在少时代便是写下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例如初唐时期的骆宾王,他还在七岁时便是随口吟诵出《咏鹅》,从而使得他最终在初唐文坛大放异

    经典语句
  • 后人评价杜甫的诗句_杜甫传褒贬

    作为诗圣的杜甫自然有着圣人一样的品德。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用饱含情感的笔墨为穷苦老百姓发声,称他为大唐的“第一战地记者”也丝毫不过分。杜甫的这种圣德让他在当时显得有些

    经典语句
  • 唐诗有几百首_唐诗到底有多少首

    来源 |唐诗宋词 唐朝是一个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 沿袭魏晋、大隋风骨, 却又开创出了新的时代格局 《全唐诗》是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 全书共九百卷。 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

    经典语句
  • 山山黄叶飞 王勃_王勃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赏析诗词书画,品读国学文化。喜欢游山玩水,立志行走天下。点击上方加关注,一起来交流学习诗词书画,饱览大好河山吧! 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

    经典语句
  • 伤心离别凄美的诗句_关于伤怀离别的古诗

    .送别诗 作者:【无名氏】 年代:【隋】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2.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经典语句
  • 三岁半唐诗神童_七岁儿童唐诗三百首

    唐代是中国诗歌黄金时代,诗坛人才济济,如星璀璨,且唐代科举中设有童子科,神童屡现。在诗歌的年代里,神童们才学展现之一便是作诗。这些诗也果然不负神童之名,都是相当水准不错

    经典语句
  • 义乌十月十交流会_

    2017-12-01 11:1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一峰 近日,义乌市佛堂镇"十月十"民俗文化节活动热热闹闹的举行,义乌市司法局走进民俗文化节,在物资交流会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发放法治宣传资

    经典语句
  • 王勃古诗词大全_王勃古诗大全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1《送杜少府之任蜀

    经典语句
  • 冬郊行望王勃古诗_春庄唐王勃古诗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王勃在虢州参军(672-674)任上,诗歌记叙了诗人春日一次外出郊游时的所见所感。 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

    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