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_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诗

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_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哪一首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16 14:51:15
阅读:

文|月华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宋代王灼说苏东坡以写文章的余力来写诗,以写诗的余力来填词,词填的“高处入声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

苏东坡是个千年才出一个的大才,他随意自然中流露真情,轻松洒脱中见深情,别人用尽全身力气,他只消抬抬头望望月,挥挥手与彩云作别,立刻碾压他人没商量。

那年中秋佳节,苏轼在密州,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苏辙,兄弟情深,他填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诗词评论家们说,“这首词写出之后,其它以中秋为主题的词都弃之不足惜了。”

这首词就是传唱至今,每逢中秋佳节,必定首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1 对月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苏轼任职密州太守。

当时苏辙任职济南,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未实现,兄弟俩还是无法见面。

想起5年前,即熙宁四年(1071年),兄弟俩共度中秋,彼时多么惬意啊!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往事历历在目。

1071年,苏轼携眷离京前往杭州上任,途径苏辙任职的陈州,盘桓了几个月,直至中秋之后才离开,那是他们兄弟俩自从离开家乡后待在一起时间最长最快乐的几个月。

那几个月,兄弟两家人悠闲团聚,共度时光,兄弟二人诗词书画,畅谈家国情怀。兄弟二人或去柳湖划船,或去城郊散步,诗词、政治、家事、前途,无所不谈。

苏轼狂放不羁,赤子情怀,所思所想尽抒发于笔端,所忧所虑尽倾述于他人。苏辙非常了解苏轼的这一点,于是忠言劝说苏轼要出言谨慎。

中秋节后,兄弟俩分手,临别时,难分难舍。苏辙决定送兄长一程,山一程水一程,一送就送出八十里开外,而且送到颖州后,又一同过了半个多月。最后必须要分手了,临别前夜,兄弟俩又在颍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彻夜未眠。可见兄弟情深非比寻常啊!

苏轼曾有诗为证:“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5年后,公元1076年的中秋,苏轼抬头仰望一轮满月,月亮的皎洁与清辉,让人生出无限美好的遐思,又忆起弟弟子由,于是诗人的敏感和情思犹如羽翼,忽而飞上天上人间,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2 问月

词人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发问很激烈、很迫切,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宇宙造物的工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这个追问,直达内心,也是个哲学追问。如同:生命的起源,人是如何来的。因此苏轼的这一问,是伟大的一问,也让这一首词的开篇就奠定了天才之作的基调。

普通人作词一般都会先写景后抒情,但是苏轼开篇就发问,咋一看,似乎是问的突兀、问的离奇,但是反复吟咏,琢磨、体会,发现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确实,只有天才才会敢如此发问,充分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苏轼的问月也不是首创,同样的天才诗人屈原和李白也曾有过《天问》和《把酒问月》。

屈原的《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同样表现了诗人的失意怅惘的《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苏轼此词的“问月”远通屈原,近通李白,与他们脉络连理。苏轼一直心系朝廷,时刻关注朝廷政局,人在密州,却又期望重返汴京,那种怅惘复杂的心情,一触即发,恰逢中秋,一饮而醉,竟意兴阑珊,诗情泉涌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3 赞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满满都是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词人的“赞月”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明月不知道何时诞生?也不知道已经过去多少年了?不知道今晚月宫里是一个什么日子?是番怎样的景象?为何月亮今晚这般圆满又明亮?今晚月宫一定是个好日子。

词人很想去瞧一瞧月宫的景象,于是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多么想乘着清风飞向月宫,转念一想,又担心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月宫在词人心中一定是富丽堂皇的,但是为何词人又担心那里高寒难耐?词人去都没去,为何有这种想法呢?难道仅仅是担心那里“高处不胜寒”吗?

词人有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例如词人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词人担心“高处不胜寒”或者说词人词中反转,主要是因为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纵观苏轼的一生,波折无数,但是正因为苏轼开阔的心胸与高远的志向,每次都能从苦难中走出来,因而苏轼的达观、洒脱、旷达的性格也给他的词作注入了旷达的力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4、舞月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比起高寒的月宫,苏轼更热爱人间尘世的生活,既然留在人间,那就趁着满月清辉起舞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谪仙人都爱“舞月”,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化用李白《月下独酌》而无痕。

简简单单几句,却又是神句,逻辑清晰,情感强烈。

词人经历了丰富又波澜起伏的理路历程,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又担心月宫高寒,于是还是留在人间吧!从幻觉写到现实;从出世写到入世。最后肯定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理性选择。上片完美结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5、怀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下片三个三字句起承转合,非常生动地描写了月亮的动态。

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未能入睡之人。

这么晚了为何还未入睡呢?

因为词人在望月怀人。兄长子瞻在怀弟弟子由。多久兄弟俩没有见面了?多久没有一起畅谈了?还是5年前的中秋节,兄弟俩望月遐思,悠闲畅谈,那真是美好啊!可惜,人生离合无常,兄弟俩再也没有那样的美好相聚了。

此时,月圆而人不能圆,多么遗憾,多么忧伤!于是词人可爱而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句诘问句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让读者生出共情,世间毕竟聚少离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6、感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笔锋一转,这一转显示了词人的通透与真诚、豁朗与达观,遇事不纠结不拧巴,每次都能从苦难中走出来。此句颇有哲理意味。

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圆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缺,人世间也一样,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苏轼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有遗憾,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神来之笔,千年经典,传唱不衰,永不过时。

红尘之间,聚少离多,无人能改变,与其忧伤难过,不如想开点,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心通一气,即使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顶一轮明月,此时,明月牵着你我的相思,我们的心是共同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来消除相思双方的阻隔。谪仙人李白问的月与苏轼问的月为同一个月亮,两人精神相通,气脉相同。相思的双方一个在天涯,一个处海角,但是双方共同仰望的是同一个月亮,月亮让相思的人儿相思的心永远在一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苏轼化用前人的佳句,铸成了人类普遍共情的相思,表达了对经受着离别之苦之人的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填出《水调歌头》其它中秋词皆可弃

此篇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唱千年,经久不衰,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正是苏轼阔大、达观性格的反映;全词既有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又有对人间的眷恋之意,浪漫与潇洒并行,行云流水,自然洒脱,正是苏轼洒脱、潇洒性格的反映。

人如词,词如人。

祝愿天下所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图片源自网络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