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_梨花风起正清明读后感

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_梨花风起正清明读后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03 20:47:28
阅读: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清明节国定假日,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古人对清明“三候”的说法:“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从清明开始,田野里的桐树就开始开花,一树树粉紫的小喇叭,吹响了春天的号角:春天这次是真的来了,快揉揉眼起来开花吧!

“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怎么可能变成鹌鹑呢?中国人向来有一种诗意的不求甚解,他们相信萤火虫是草变的(《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而有的虫子捕捉别的虫子是为了收养它做孩子(《诗经·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到了清明节,干脆就连阴暗的老鼠也会长出翅膀,变成了可爱的鹌鹑!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说变成了鸽子,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由讨厌的老鼠变成了可爱的小鸟——真是一个奇妙的节气!

“三候虹始见”。就是说阴霾的日子从此结束,风雨过后,天上开始能看到彩虹了!一场风雨之后,彩虹挂在天上,真是美丽!

清明节气,全椒除了扫墓,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插柳、吃清明螺、斗鸡等民间习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全椒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到南屏山踏青的习俗。踏青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饱览春回大地,万物争荣的美景,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全椒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清明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古时全椒清明节气的夜晚,民间还有放孔明灯的习俗,以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荡秋千。秋千,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插柳是全椒民间古老习俗。全椒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传说清明戴柳有避邪功用,又象征青春之义,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全椒民间还有采食螺蛳的习俗,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斗鸡。古代清明,全椒民间还盛行斗鸡的习俗,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气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高血压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和有伤口的人,需忌食“发物”,如羊肉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低盐清淡,多吃时令蔬菜水果,可适当饮用青茶、菊花茶。清明节之后要早睡早起,晚睡将耗损阳气,晚起将是扼杀阳气,同时要睡子午觉。食季节蔬菜,少食肉,逐渐的向素食过渡。此季节是高血压疾病的高发期,要多参加户外运动,保持心态平稳、心情舒畅。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继承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文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大诗人杜甫也曾与友人于清明之日到长安郊外游春,目睹踏青扫墓的行人,诗兴大发,写下了《长安清明》一诗: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升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把当时清明的风俗习惯、美好的自然景象、人们的衣着打扮等,都如实地反映了出来。

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在担任池州刺使之时,也于清明之日出游,并采用纯白描手法写下脍炙人口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未写清明节扫墓踏青的盛况,只是截取清明节中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语言隽秀,意境俏美,情景交融,生动描绘了古代江南的清明风景,令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诗篇意境迷蒙,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这首《踏青》动静结合,勾画出人们游春的动人场面。而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此诗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天美妙的景色,以及人们倾城游春的生动场景。

唐代诗人韦庄在《麟州寒食》三首中写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昼迢迢无一事,隔墙闻筑气球声。”诗中把“荡秋千”“蹴鞠”(踢球)等活动游乐的情形写得有声有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则别有意味。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融融春意,含蓄自然。富有情韵,意趣深长。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