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励志名言 >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到底怎么个好法?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到底怎么个好法?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7 06:02:49
阅读:

我这代人,许多都会经历这么个现象:


语文课本上,读过些人的文章,因为逆反情绪,也因为选篇不当,便看轻了他,加上年少轻狂,便不免有“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好机智啊”之感;年长之后,偶有机会回头,明白当日没读通的地方,才觉出那文章的好来,于是才逆转:啊,原来那么好啊!


然后便高高捧着了,还成了网络名篇。


现在大家盛赞《项脊轩志》结尾如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是——都是少时不大懂,长大后感出醍醐味的。


但也有种情况:


本来极好的写家,因为选篇单一了,就被框定了形象,反而妨碍了大家领会他的真面目。


比如朱自清先生:某种程度上,他是因为上了课本,反而被低估了。


我年少时读中小学,选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


《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的秦淮河》通常选录课本。这几篇里,《荷塘月色》大概最典型,老师最爱讲,还要求背。


《背影》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


读了朱自清先生其他的文字,再回头看《荷塘月色》,自然会觉得:这整篇文字,单看段落,委实是华美斑斓,词汇量欠缺的孩子读来,会觉得眼花缭乱。但全篇看,略嫌堆砌,读多了,甚至会黏腻。《秦淮河》一篇,也是辞藻优美,描绘入神,但华丽得过了度。问了些朋友,许多人有类似观感:少时觉得《荷塘月色》好,长大了,觉得并不够好。


这么想很正常,当然,也不是朱先生的问题。《秦淮河》一篇,朱先生25岁时写的。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差不多也就这年纪。《荷塘月色》,28岁。


并不是说二十来岁,文字就不能好了。写《背影》时,朱自清先生其实也是27岁,但有了家室,题材不同,文笔立刻不同。虽然抒情上还是有些外露,但父亲著名的买橘子那段,质朴从容,词采得宜,文气流畅。


许多人是到了年纪,回头看看,才发觉《背影》的好处。


许多淡雅醇厚的味道,是要时间才能读懂的。


话说,人的文章爱好,都这样过来的。


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个作者,可能爱好不同,乃是时代观照不同。最早如《诗经》那些思无邪的句子,细看都是聊天一般,但文约意广。汉时,比如《古诗十九首》,明白如话。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后来炼字炼句上,出了才高八斗的曹子建。他是走华丽风的,钟嵘认为曹植“起调多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炼字(“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对句工整(“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音调谐协(“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结语深远(“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曹植是有意识在修饰辞藻,所以钟嵘要说曹植的出现,是“譬人伦之有周孔”了。同时钟嵘认为,曹丕“率皆鄙质如偶语”,太粗鄙啦,不好。


但后来的时代,却有点返朴归真。比如陶渊明,宋朝时声誉,比晋时好得多了。到清朝,王夫之就认为,从返朴归真的角度,曹丕的《燕歌行》极好,比曹植的华丽要好。


人读书历程,也往往如此发展。少年时候,词汇量不够,乍看《荷塘月色》,会觉得真是鲜浓华丽,斑斓多彩,秀雅妩媚,好。譬如诗歌刚有曹植时,大家眼都花了,觉得才子锦绣,天下无对。年纪长了些,就能领会敦厚温柔之美,就会复古、崇口语、喜冲淡平和。这就像榛子酥巧克力吃多了,觉得绿茶清爽可口,味道悠远似的。


但许多人对朱自清先生的印象,只一篇《荷塘月色》,或者加个《秦淮河》,就是选篇不当的问题了。即便是《背影》,依然不是朱自清先生的全部。因为,与《荷塘月色》、《秦淮河》一样,《背影》也是朱自清先生三十岁之前的作品。


朱自清先生自己,而立之年后,文字也是有进境的。只可惜这些文字,很少进选篇,名气也不那么大。


这也是许多作家的可怜处:


他们被拿来当门面的代表作,往往不是他们最好的作品。


朱自清先生写《欧游杂记》,文字已经醇厚老到得多。随手一段,看去和《荷塘月色》,已经不像一个人写的了:


【’茶饭店里可以吃到一种甜烧饼(muffin)和窝儿饼(crumDpet)。甜烧饼 仿佛我们的火烧,但是没馅儿,软软的,略有甜味,好像掺了米粉做的。窝儿饼面上有好些 小窝窝儿,像蜂房,比较地薄,也像参了米粉。这两样大约都是法国来的;但甜烧饼来的 早,至少二百年前就有了。厨师多住在祝来巷(Drury Lane),就是那著名的戏 园子的地方;从前用盘子顶在头上卖,手里摇着铃子。那时节人家都爱吃,买了来,多多抹 上黄油,在客厅或饭厅壁炉上烤得热辣辣的,让油都浸进去,一口咬下来,要不沾到两边口 角上。这种偷闲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后来的窝儿饼浸油更容易,更香,又不太厚,太 软,有咬嚼些,样式也波俏;人们渐渐地喜欢它,就少买那甜烧饼了。一位女士看了这种光 景,心下难过;便写信给《泰晤士报》,为甜烧饼抱不平。《泰晤士报》特地做了一篇小社 论,劝人吃甜烧饼以存古风;但对于那位女士所说的窝儿饼的坏话,却宁愿存而不论,大约 那论者也是爱吃窝儿饼的。】


朱先生到后期,最好的一面,是朴素流畅,清丽温厚,缓缓道来。他中后期写景,已经清爽流利多了,有唐写景散文的韵: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大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濲”,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吹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


这段节奏好,字句明晰,比荷塘月色郁郁润润的感觉,又不同了。


到他过世前几年,语感已经很老到了,但还有那点敏锐和细腻在,于是成了极好的文字。


他一个扬州人,下面这几句写成都的,却能抓成都的魂:


【’成都春天常有毛毛雨,而成都花多,爱花的人家也多,毛毛雨的春天倒正是养花天气。 那时节真所谓“天街小雨润如酥”,路相当好,有点泥滑滑,却不至于“行不得也哥哥”。 缓缓的走着,呼吸着新鲜而润泽的空气,叫人闲到心里,骨头里。若是在庭园中踱着,时而 看见一些落花,静静的飘在微尘里,贴在软地上,那更闲得没有影儿。


成都旧宅于门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洞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见树,不见屋, 更不见门洞儿。说是“撑”,一点儿不冤枉,这些树戆粗偃蹇,老气横秋,北平是见不着 的。可是这些树都上了年纪,也只闲闲的“据”着“撑”着而已。】


这些才是该进选篇的——虽然我自问,大概中学时读这个,未必懂得好来。但这不妨碍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后期,当真是好的,极成熟圆润。


倘若只以他二十来岁的《荷塘月色》和《秦淮河》来定义他,总有些不对。


这就像一个仕女,明明清丽秀雅,温柔脱俗,年少时化了几次浓妆,则大家都把她浓妆的照片当成代表作,还有些人会撇嘴“妆太厚啦,真人是不是那么美呀”,就有些可惜。


张爱玲说成名要早呵,然而朱自清先生二十多岁成名,也不太好:一篇文章从此成了脸面,到老不变。《受戒》是汪曾祺先生花甲之年才发表的,老辣浑成,质朴天然,现在大家想起他,俨然他从没年轻过似的。其实朱自清先生也有晚年文字,汪曾祺先生年少时也锋芒锐利。只是大家大多只记个代表作而已。


所以啦,许多少时听过盛名的作者,长大后,找些他其他文章来读,可能会发现截然不同的味道来——那些读了《变色龙》,就以为那是全部的契诃夫;读了《阿Q正传》,就以为那是全部的鲁迅先生的人,得错过多少好文章啊。


更多教育资讯关注索科教育


(本文图片文章摘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