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邀请造句-写作作为一种邀请对话的方式

邀请造句-写作作为一种邀请对话的方式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08 13:44:33
阅读:
最新资讯《邀请造句-写作作为一种邀请对话的方式》主要内容是加入持续写作大本营:组团击败懒癌,每月共写两篇好文持续写作大本营50堂写作IP微课第5讲:当写作成为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主讲人:Joy Liu 刘双阳(富书特邀嘉宾)富书每周都会邀请一位写作IP来写作营做一次知识分享,总共50期,今天是第5期。-邀请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加入持续写作大本营:组团击败懒癌,每月共写两篇好文


持续写作大本营50堂写作IP微课


第5讲:当写作成为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主讲人:Joy Liu 刘双阳(富书特邀嘉宾)


富书每周都会邀请一位写作IP来写作营做一次知识分享,总共50期,今天是第5期。


以下5点,是Joy Liu老师今晚的分享大纲


1. 写作不是独白,而是对话


2. 写作作为邀请新视角的一种方式


3. 写作中的being和becoming


4. 当写作成为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5.推荐十几本心理学书单


课前提问:


1、怎么样写爆文?


2、如何加强文章逻辑性?


3、故事和论证如何穿插衔接?


4、如何立意不落俗套?


5、如何把心理学知识和写作相结合?


6、如何从生活中的某件感触深的事情来切入写作主题?


7、如何找心理学知识支撑文章?


8、总会有很多想法,却写不出有思想的文章,怎么破?


9、想知道怎么找自己的风格…觉得特别乱,写作是否需要固定自己的风格呢?


10、如何写出新观点,不落俗套的共情文?


11、如何进行有效持续的高质量写作?


12、如何切中痛点?


13、干货如何不干,柔软些?


14、如何让文章有深度?


15、如何通过写作来拓宽自己的认知视野?


16、老师是怎么理解中产阶层的,您觉得他们最在意什么?


17、老师怎么进行素材分类?您是怎么分类整理的?


18、老师可以推荐几本入门级的心理学书籍吗?


亲爱的各位大家好,我是刘双阳,然后大家也可以叫我Joy。


我一般笔名一般用Joy Liu这个笔名。


今天特别开心能够来到富书这里,为各位作家做一个分享。


也特别感谢刚刚各位的提问,我觉得受到了很多你们的启发,然后在接下来的直播当中,我会尽可能地回应每一位朋友的提问。


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用禁言。


我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你想发表评论也好,提问也好,或者是分享都是OK的,好吗?我们尽可能多的提问互动。


我会尽可能短的用一点点时间,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分享完,大概在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样子,然后在这个二十分钟结束之后呢,我就用所有剩余的时间去回应大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是非常非常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东西,可能是我从大概一四年写作到现在的一个自己的一些感受,关于写作这件事情的一些感受。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得到我之前的一个今天分享一个小小的提纲,在这个提纲里面我有写到说,我们其实写作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种形式,一个是叫独白,另一个呢,是对话


我们好像通常都会觉得写作这件事情是一个人的事情,就好像他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个独白,但其实写作也可以是一种对话,我甚至觉得,其实我们在写作当中也在创造着某种关系。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可能稍微了解我一点的朋友,会知道我学习的流派是后现代。


这个后现代心理咨询的流派可能稍微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比如你们会听过,叙事疗法、焦点治疗,或者是合作对话等等,他们都属于后现代流派。


在后现代流派里面,特别讲究的是去权威化,或者是去中心化。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文章,可能在这些文章里面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的知识输出。当我们去试图告诉别人怎么做,或者是引入一个所谓新的概念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扮演的更多的一个角色是一个权威的角色,我在之前很多年的写作当中,其实也在或多或少的扮演着这样权威的角色。


但是,你会发现,当我们在一个文章里面去告诉别人怎么去做,然后包括好像非常非常的权威这样的时候,其实我们在写作当中,更多的就变成了一种独白


我们除了让别人感觉到好像我们写的东西很牛逼,然后我们很厉害之外,我们真正能不能够通过写作能够让别人有一些收获,或者说写作这件事情真的能不能够变成一种对话,变成好像真的可以通过这种对话我带来一些什么,我会越来越发现其实更平等的方式会更好一些。


很多朋友问道怎么样写出爆文,怎么样能够红,然后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首先可能我们要放弃想写出爆文、想红的这个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比如说,我看过很多公号的写作,可能有一些人会喜欢比较喜欢写热点或者是最近发生的那些时事,可能这个东西确实会在那一时阅读量会高一些,可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真的不一定能够真真正正的吸引到读者。


有人也问到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持久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我觉得持续地写出高质量文章,跟这些热点没有关系,甚至我们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必然走的一条路,就是接受你写的东西,有可能在某段时间里面阅读量非常少,甚至是你写的东西不断地受到挑战。


我在写作当中,其实经常经历这样的事情,但我会觉得这种挑战其实就是一种对话的邀请,你会发现,可能你有一个视角去写出一个东西来,然后其他人会给到你很多不一样的视角,这也就是我说的这个关于平等的这样的一个对话的邀请。


然后我还想说一点就是关于我们在文章当中,如果可以的话去加入自己的经历。


刚刚有朋友问到说,自己的经历跟比如说理论啊,或者是什么怎样结合?


我倒是觉得好像两者倒不是一个怎样结合的关系,而是当我们真真正正的活出我们所要表达的那些重要的价值、我们所要表达的那些哲学。


当我们已经活出那些哲学,我们的存在方式就是那样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有很多很多,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写到你的写作当中的这样的例子。


我其实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我会觉得就像我们做咨询也是一样的。


当一个咨询师,如果完全不去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她的来访者面前,如果来访者暴露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隐私,而咨询师从来不谈自己的任何东西,你会发现,那个时候一个咨询师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问问题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其实这样的关系,你会发现更多的就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而当我们去讲自己的故事,当我们去真真正正的去分享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人开始有血有肉了,写作也是一样的。


当你写这个东西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活出了你写的东西,或者说你写的所有的东西是你经历过、是你生活当中有血有肉的东西,它会变成一种非常深的链接,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想跟大家说的,大家可以在写作当中,想一想怎么样能够把写作变成不是一种独白,而是一种邀请对话的方式,并且以一种更平等的姿态跟我们的读者做交流


然后我想分享的第二点,其实很多朋友都有提到,然后等一会儿我可能会更细致的去跟大家再去分享一下。


现在我想稍微的说一说很多朋友说到,怎么样能够不落俗套,能够写出新的观点?


然后这其实也是我第二点想跟大家说的东西,就是你会发现写东西这件事情,它不只是文字的东西,它背后其实是由我们的整个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的,这个你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就会非常非常的不一样。


我想跟大家稍微举一个例子。


在后现代心理学里面,我们经常强调的是去权威化、去中心化,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知道在很传统的心理学里面,其实我们的来访者都是被病理化的。


你会看到他们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比如说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然后,包括抑郁,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等,我们其实会不停的不断的病理化别人,然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写作方式,其实就是一种很套路的方式。


通常会先定义问题就是你有病,然后接着好像就是很专家的样子,告诉你病因在哪里,然后最后想办法给你讲说,我们有什么样的办法。


简单的说起来,我会觉得好像就是这个很传统的方式就是“你有病,我有药”的一个方式。


你会发现这里看待其实它存在一个认知方式,或者认知模式,我们实际是在不断的病理化另一个人,我们是在剥夺另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主权,就是他是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生命困境或者是困难的,我们作为所谓的专家才有办法去解决他们的生命困境。


这样的认知方式会带来刚刚我说到的那样的写作方式,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写作方式跟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实是深深的联系在一起的。


那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跟刚刚那个方式可能不太一样的方式就是,如果我们不去病理化任何人呢?


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我们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就去首先承认一个来访者是他自己生命的专家,一个来访者他是拥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生命故事的,而他来到咨询室的时候找我们的时候,他可能讲的故事是一个问题故事,这个问题故事变成了他,使他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她的问题故事上,而他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的故事。


我们并不是去否认他没有任何的问题,故事以外的故事。


我们做的事情是,帮助他去看到其实除了问题故事之外他还有非常非常多的其他的故事,其他的可能性。


他的生命其实不只是那个问题,而是有更多更多的希望,更多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把这种她对自己生命的主权交还给他,我们觉得她是自己生命的专家,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帮对方看到自己的资源力量,不断的去支持他曾经做的,哪怕是一点点向着好的那个故事的萌芽,我们看到他,然后让他生长。


我觉得你会发现其实这完全是另一种认知模式,或者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你,如果怀抱着这样的认知方式,或者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像我自己的咨询老师说过的,他说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本事俱足的,所以当你怀抱着这样的认知方式的时候,你是很难写出一篇“你有病,我有药”这样文章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其实当你当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写不落俗套的东西,可能我们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我们不断的可以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


我会在今天我分享结束之前跟大家分享一系列的书籍,这个书单我都已经准备好了。


在这些书单当中都是一些曾经给到我非常多启发,以及我会觉得好像彻底地颠覆了或者是改变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的一些书籍。


其实这些书籍读起来本身会非常非常的震撼,就是你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天哪,原来我们还可以这么看世界。


我会非常鼓励大家可以去读一读这样的书籍。


如果我们读一本书,发现这本书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视角,或者是没有让我们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就不大。


所以我会觉得,如果说我们要写出这样的文章,首先就要去挑战自己之前已经有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当然光去看书,其实也是很局限的,就像我刚刚说到的你如何真正地活出这些东西,比如说,我可以从认知层面上知道说每个人都是本事俱足的,我选择我愿意选择去相信这个人。


但是我在咨询的时候,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去相信我的来访者?


可能当一位所谓的被贴上抑郁症的标签的来访者找到我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坐在那里的时候,相信他是自己生命的专家,相信他可以解决自己生命的困境,相信我们的对话,这个过程一定会让他看到自己的力量看到自己的资源,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性,这个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说白了,你会发现,光有认知模式的改变,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也是很空洞的,或者说认知模式的改变,根本上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实践,不断地去践行这些想法的。


践行这个词也非常重要。


关于第三点,我在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写作当中的beingbecoming


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可能大家会有一点困惑,being你大知道是存在的意思,becoming是成为


我刚刚有朋友好像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她说如何通过写作来扩宽自己的认知视野?


我记得好像是,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当我们说出一句话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也是第一次听到他。”


我会觉得其实很多时候可能就是我们写作的时候,可能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也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自己写这样的东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会发现其实写作本身是一场探险,它是一个去探索你可能从来都没有去过的地方的一种方式。


所以在写作当中,我们除了说去有那个我们现在的这个存在就是我们现在的自己之外,还有另外很多可能的自己,在这个在这些可能的自己当中我们不知道要走到哪里。


我会觉得当你开始写作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到哪里,反而是一种非常非常好的方式。


我想跟大家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我记得我在最开始给壹心理写文章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是201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壹心理也不是特别火,然后我写文章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他们不会给我提很多建议,然后我就完全按照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方式,后来慢慢的好像越来越规范,他们也试图规范自己的作者,于是他们跟我提出了很多要求,他们说希望我在写作之前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大纲。


然后我就发现,每当我写完这个大纲之后,在我真正提笔写东西的时候,我会发现,其实这个大纲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也就是说,我没有办法按照一个死死的大纲去写东西,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写完这段之后,下面会出现什么。这个写作的这个东西好像我都感觉好像是你会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想要写一些东西,这些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想法,会在你脑子当中,但是它不是一个非常有逻辑的存在。


刚刚有朋友问我怎么样更有逻辑,我会觉得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逻辑。


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好像更多的感觉是,你在慢慢的这个写的过程当中会去发现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然后当你发现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特别的欣喜,甚至是当你喜欢一段你看到自己写的东西的时候,如果你觉得特别的兴奋,特别的诧异,然后甚至觉得哇,好有意思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真的很想恭喜你,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写作的非常好的一个状态。


所以其实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也许可以放弃对逻辑包括对框架的追求。


我还记得有一句话还蛮触动我的,也是我的咨询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在咨询的时候他通常会注意,来访者说的哪些话让他自己非常受触动或者是非常感动。


我想同样的东西也适用于我们在写作当中就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你自己写的文字,你发现你写的什么东西能够非常的触动到你,能够让你自己非常的感动,我会觉得一篇能够触动并且感动自己,并且你看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你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这个可能才是真正能够打动其他人的东西。


所以在写作当中的这个becoming其实是我们一直都在不断成为的那个自己,我们不知道下一刻自己要成为谁,我们并不是有一个人设,然后我们要成为那个人设,而是,我们在不断探索当中,好像自然而然的自发的就会成为的那个自己。


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带着一些不确定性,带着一种我们在写作当中去探索另外的自己,去探索可能成为的自己,这样的心情去写东西。


最后一点想分享的是关于写作跟这个世界的链接。


我会觉得其实我们写东西,就像我最开始说的,它其实是存在在关系当中的,写作并不是一种独白,就像如果我们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写出来的东西除我们自己之外,不会有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读,那种心情那种写作的心情和你知道你写东西会有人回应,这两句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


我会觉得其实写作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的回应,或者说写作是一种我们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我们的生命在生命脉搏在随着这个世界一起波动,在随着这个世界一起跳舞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或者说对我们参与的这个部分的回应。


如果再具体一点说的话,比如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其实我是非常非常希望自己写到的东西是能够非常的关切到具体的生活,是非常的能够关切到大家真正关心的东西,而不是很空洞的,或者说,不是读完之后,会觉得跟自己的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我会觉得其实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时候,就有非常非常多的好像在这个这样的参与当中,你产生了好奇,产生的疑问,你产生的困惑或者是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些困惑这些疑问很可能在其他人的生命当中也有。


比如说,很多人都说现在好像我们这这个世界里面,因为不像我们的前辈一样可能有非常统一的价值,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价值里面,多元价值的这样的文化里,在这样的文化里,其实我们解构了很多东西。


但是同时解构掉之后,好像人们就有一种虚无的感觉。


所以大家最近可能也会看到有很多公号上面,比如会写到我们的90后或者是00后是生活在一种散文化里面或者是意义感缺失,那可能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同样也会困扰我们自己。


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生命或者说建构自己生命的意义的,我们是怎么样在每天的生活当中既好像要去面对虚无面具要去面对无意义感,然后同样的也带着好奇去创造更多的意义,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


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其实你最关切的东西,最触动你的可能也会触动很多其他人。


当你真正地参与这个世界的脉搏的时候,非常投入的去生活的时候,一定世界会给到你一些回应,或者说会向你提问,这个时候其实你就可以去回应他。


我可能讲的比较哲学,等一下我也会更具体的再回应大家。


我自己独白的这个部分可能就先到这儿。


我想先回应一下,刚刚有一个朋友问到,说怎么样去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个问题还觉得挺想回应的,那我先回应一下。


就是我会觉得就是这个写作风格,可能还真的是写出来的


怎么说呢,就是跟我刚刚说的那个一样,就是好像关于那个being和becoming一样,就是你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成为谁,好像是你在不断的去探索的过程当中一直在成为成为这,最后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发现,我成为了这样的人,或者说当你在写着写着的时候你突然间发现,我的写作风格是这样的


我记得曾经有人问过我说我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作家,然后我有没有去模仿这个就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然后我当时非常认真的回想了一下,好像我没有去模仿任何我喜欢的作家,因为我模仿不来。


我记得我学合作对话的时候也是后现代的一个流派,有一个后现代的就是合作对话的创始人,他对我们说过一句话,其实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他叫贺琳·安德森,他说你们都没有办法成为贺琳的合作对话,你们只能成为自己的合作对话。


这句话我其实用了很久的时间去理解他,因为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好像开始学咨询的时候,会去想要尽可能多的去模仿自己的老师,甚至是他的这个跟人打招呼的方式,他怎么问问题,等等我们都想去模仿。


但是我后来发现,因为它有很多学生真的成大师了,其中几位学生都是我的老师,我发现他们身上每个人的那个合作对话都不一样,虽然他们可能都比如说他们在培训的时候都管自己的东西叫合作对话。


但是其实你细看会发现每个人都非常非常的不一样,然后我就发现我也没有办法去模仿任何其中的一位老师,好像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合作对话的这些背后的哲学理念,哲学立场,他最核心的这些价值可能再慢慢的融入我,但是我最后他会跟之前的那些个我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东西,或者说这些我和他碰撞在一起之后生成了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可能是从前都不存在的。


所以我没有办法成为任何人的合作对话,我只能成为自己的合作对话,我觉得写作也是一样的。


当你写东西的时候,其实你没有办法去成为任何一种写作风格。


我会觉得你只能是你成为你自己的风格,但是怎么成为你自己的风格,还是我们其实是完全在未知当中去摸索的。


我觉得我好像现在我都没有办法告诉任何人说我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当然就是大家开玩笑的时候,包括我跟伴侣开玩笑的时候也会说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写作风格是什么的时候就告诉别人,我是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作家。


但是,你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去找到自己,你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去成为自己,你会在写的过程当中发现这样写东西,会让你自己觉得很舒服。


或者说这样写东西是一个不断的激发你自己,不断的能够让你跟自己对话,然后也不断的能够跟别人对话,这样的一种方式。


刚刚那个问题我就先回应到这儿,我还想继续回应一下,有很多朋友提到说,如何去写新的观点啊,如何不落俗套?


关于新观点这件事情我刚刚跟大家已经说到了,其实,我们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知模式的转变


我给大家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


我们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不管是我们在跟人争吵的时候还是我们接受的很多很多年的这种科学教育,他留下了一个祸根,就是我们经常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这样的思维方式。


我们觉得一定有一个东西是对的,而不是他的全都是错的,这是我们经历这么多年的科学教育之后,留下的一个我会觉得是经常没有反思余地的一个东西。


但你会发现从这种非此即彼的方式变成那种这个和那个都是对的,或者说它们是同时存在的,这样的一个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我想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前写过的文章就是,很多人都会把情绪分成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可是情绪真的有正面和负面嘛


或者说,当我们去这么看待情绪的时候,好像有些情绪对的有些情绪是错的,那是不是,其实所谓的正面情绪可能有一些阴影的部分,而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和好处。


这个也许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


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也就是说有点像我们想象那个太极八卦图一样,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黑白还有黑白之间的所有的那些光谱其实都同时存在,在这些所有的连续谱当中。


我们好像会看到生命当中的所有其他的无限的这些可能,所以从非黑即白的很多可能的并行,其实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


关于这件事情,我还想举一个例子。


我记得在咨询当中也是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一个咨询师可以做什么事,这个咨询师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告诉来访者说你脑子当中的这个想法是对的,而另一个想法是错的,经常有来访者来找到我,他们会面对可能比较难的生命抉择,比如说要不要跟一个人离婚,要不要分手,等等这样的选择。


我当然不能告诉他们说你们离婚吧,或者是你们继续待在这段关系里吧,那我们做的事情并不是肯定某个声音,然后压制另一个声音。


来访者之所以来找到我,他一定是有纠结的,他一定是有脑子当中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声音,我要做的事情是去把他自己压制的那些声音也让那些声音被听到,然后所有这些声音都被听到的时候,我会相信来访者自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反而是那些打那些很对立,很矛盾的声音并排的摆在一起,而不是去压制某个声音,而不是去告诉他某个声音是对的某个声音是错的。


所以我会觉得其实你就发现这件事情,它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非常大的一个转变,其实后现代的思维模式或者是认知方式都会非常的挑战我们的主流文化和传统,就像我刚才跟大家提到的我们在不断的病理化别人,然后我经常收到的这个邀请我写文章的东西都是希望我写“你有病,我有药”这样的文章。


我之所以非常讨厌写这样的文章,是因为我会觉得我们在剥夺另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权,我会觉得我们在传输这样的把自己奉为权威,然后让别人来膜拜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会觉得其实我们真正要做的东西恰好相反。


我想跟大家再举一个例子,也是之前有机构联系我说写文章让我写一篇关于爱无能的文章,他们会希望我写的就是我刚才跟大家说的完全非常传统的方式就是首先什么是爱无能,然后爱无能是怎么来的,最后,你有爱无能,我有办法治你。


我当时就跟他们讲我没有办法写这样的文章,因为我会觉得爱无能,首先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越是给自己贴上这样爱无能的标签,我们越会身陷在问题里面无法自拔,就像我们去告诉一个人说你很懒,我们并不能够让这个人变得更勤奋,我们反而失去鼓励这个人在她表现的懒当中可能偶尔出现的那个勤奋,我们让他看到他是有勤奋的希望的,反而这样会能够让一个人就是更可能变得勤奋,所以回过头来我就跟他们说我说我可能想写的文章正好是一篇相反的文章。


这篇文章就是我希望它写成的样子,是首先我想告诉别人的事,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爱无能的这个标签,然后就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爱,紧接着就是去看到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部分,并且把它像一颗种子一样去灌溉他去让它生长。


所以,回应刚刚说的关于新角度新观点的,不落俗套的文章,我已经说了很多,我还是觉得真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你有不一样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时候,你自然而然的会写出非常不俗套的文章来,同时去实践你的这些新的哲学和新的认知模式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它,可能最后我们还是其实你会发现认知模式其实最难改变的,如果不去实践它的话,它可能也是一直空谈。


最后还想回应一下,如何让文章写的有深度,如何持续地高质量的写作,如何让干货不干,柔软一些


这几个问题我一起回应吧,然后不一定能回应到,如果没有回应大家的话,请原谅。


我会觉得是这样的,首先关于干货这件事情,其实我对干货这个东西本身有一种质疑,我们要想一想什么叫干货,我记得之前在我们这个小群里面分享,我可以可以说一说,大家不要往外说,就是之前蔡康永的那个情绪课有来找到我,然后说让我当顾问,但是我也确实给他们当了顾问。


他们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希望能够在每一次节目地时候给到观众一些干货,希望我提供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可是我却觉得其实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的知识,比如说什么叫做抑郁,或者他们在第一次直播的时候就提到情绪颗粒度这样的词,其实我都没有听过。


我在想,真正的跟我们的生活有多贴近,或者说我们真的希望知道更多的知识吗,这些知识和概念对我们来说究竟有什么用,其实我是非常的会有一些质疑的,所以我跟他们讲的其实是关于情绪的哲学。


我们抱着怎样的情绪,就会有怎样的行动。


比如说,当你希望可以控制情绪,你希望自己是情绪的主人,或者你希望可以摆脱它的时候,当你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其实你是会把它当成一个敌人,而当你觉得可能情绪除了敌人之外还有朋友,那你也可以成为情绪的朋友。


当然,你会发现这两种关于情绪的哲学,他们都是把情绪当成是一个在我们之外的东西,就是跟我们好像完全没有关系一样,但其实还有另一种哲学是你可以把哲学看作情绪,看作是一种被我们建构出来的东西。


如果你把情绪看成是被我们建构出来的东西的话,它就完全跟前两种哲学是不一样的,你对待情绪的方式可能也非常的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回到当我说“哲学”这两个字的时候,其实还是认知模式,你会发现,我们懂再多的知识,比如什么叫情绪颗粒度,什么叫抑郁,什么叫焦虑等等,跟我们真正的生活,或者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它可能还是很远。


我会觉得最后那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干货,或者是什么知识点,而是你真正的能够打动自己也打动另一个人,而是你真正的能够在整个写作的过程当中能够跟你的读者一起,到一个你们从来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就像你们两个在探险一样,到一个你们之前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地方。


关于怎么样让文章更有深度


其实我也在想,反过来问一句,什么叫做有深度,我们对深度的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文章,其实确实会经常被人评价有深度,但是我自己也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有深度,其实我会觉得与其我们说深度不如我们说不一样的维度。


不管是深度、宽度、广度、厚度、有没有一个不一样的维度,其实就会给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和新的视角,我会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这个也许我们不用刻意的去追求深度,当我们真正的去有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关于这些视角,我想说的是大家可以去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或者说这些视角,大家也可以去反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是你会发现有一些视角,其实让我们看待这个世界,好像是越来越狭窄的,而另一些视角让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是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宽阔的,所以我们对这些视角其实也是要谨慎的。


举个例子哈,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特别多时间跟大家详细地举例子,那我就非常粗略的举举例子就是。


比如说关于原生家庭这个事情,好像现在原生家庭已经被讨论烂了,是不是?


我的很多来访者,有的来访者专门要求我讨论原生家庭,然后我就问他:“你为什么想跟我讨论原生家庭呢?”


他说:“我现在跟我老公的关系特别糟糕,然后我们俩经常吵架,我觉得这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那都是原来我跟我妈妈的关系不太好,所以我现在特别特别的希望去讨论一下我三岁之前或六岁之前跟我妈妈的关系,然后从而解决我现在我跟我老公之间的矛盾。”


这个时候,其实我就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就是我们可能要问一问自己去解决我们,比如六岁之前的一些关系和困惑或者是说我们没法解决,其实是去了解真的对我们现在的关系有帮助吗?或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现在的关系有帮助?


我们知道其实自己的童年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很多时候我们即使真的知道自己的童年有很多不幸或者是不太好的遭遇,但是它真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真的能够帮助我们去解决现在的困境吗,还是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绝望,无助,抱怨指责?


你会发现现在好像自打“原生家庭”这个理论开始流行起来以后,很多人都开始反过来去骂自己的父母。


那大家知道豆瓣上面还有一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上面可能有无数的去说父母的这些东西,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我值得我们去质疑的理论,就是我们去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执着或者说痴迷,是否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去应对当下的困境?这个理论到底是给了我们更大的自由,还是让我们更深陷于自己过往的问题,觉得那个都是父母的责任,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所以你会发现,其实理论或者说不同的视角,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有一些视角能够给我们更大的自由,而另一些视角可能会限制甚至是困绑我们,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我会非常鼓励大家去不断地去思考那些让你的生命拥有更多自由更多可能性的视角新的视角。


在我们结束之前给大家推荐一个书单,这个书单上面可能有十几本书。


当然其实不止这十几本书,还有很多很多的书值得读。


我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所以如果真的给大家推荐的话,我能推荐就是我很喜欢的,一百多本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关于心理学的书,但是今天可能就先推荐十几本书。


最后还是想说一说关于写作。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我会觉得首先我们非常投入地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很重要,我们去阅读,阅读那些真正的给到我们人生更多可能性,让我们有更多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的这些书籍很重要,最后去践行这些书籍里面的哲学也同样非常重要。


当我们写作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真的是第一次听到自己这么讲话,第一次听到自己说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真的能不能够去打动我们自己,能不能够给到我们自己惊喜。


这个也很重要,同时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怎么样避免独白,怎么样更多的去邀请跟我们的读者对话,甚至是可以跟我们的读者一起去探险。


我们怎样在文字当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留白,可能也是我们可以去想一想的东西,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不断地成为自己,不管是写东西,还是持续地写东西,它都有很多很多的未知,真的有很多的未知。


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先告诉自己,我要写成什么样子,或者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但是你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


你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点一点的成为你自己,并且这个自己是没有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可以取代或者是是你的风格,你的风格就是你的风格,没有任何人可以是你的风格。


最后关于持续这件事情,我会觉得其实持续这件事情可能是最重要的,不管是持续阅读,持续实践,持续写作,能够持续这件事情或者说每天去践行,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并且大胆的带着未知的,带着探险的去践行。


最后想跟大家打一个小小的广告,大家可以稍微关注一下啊,我的公众号叫“繁荣成长工作坊”,也非常希望可以继续不管是在群里还是在公号上或者是大家也可以加我个人微信,我们可以继续的去链接交流。


我自己其实也真的是一个写作新手,我真的非常非常的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做分享,因为我觉得我跟大家一样,一直都是在学习的路上,也一定有很多东西可以向你们学习。


非常非常的感激,我现在把书单再发一下。


1. 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2. 欧文.亚隆所有书籍(存在主义取向)


3. 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


4. Carol Dweck [mindset] 有中文版《看见成长的自己》(积极心理学方向)


5. 肯尼斯.格根的《社会建构论的邀请》(后现代取向)


6. 肯尼斯.格根的《关系性的存在》


7. 维克多.弗兰克尔《追求生命的意义》(存在主义取向)


8. 亿森·沃特斯的《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


9. 吴熙琄的《熙琄絮语》


10. 蒙克的《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


11. 埃德加·沙因的《互相帮助》


12.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13. 埃德加·沙因的《谦逊的探询:询问而非命令的艺术》


上面是书单,大家可以看一看。


当然,这个书单可能有一些我自己的偏好风格。


这个书单里面我特别推荐的是影响我很深的一些书,比如说肯尼斯.格根的的书,后面第十一、十二、十三,都影响我很深,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看一看。


复盘环节:


霁颜酱 | 张驰 | 武汉:谢谢@Joy Liu 老师,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在这一刻得到了解答。小笔记,信息量大,要多听几遍。


1.写作是一场探险,你写出来的文字要能触动到自己,希望你在读自己作品中能感到欣喜。


2.being &becoming 写作选择了我,我选择了写作,与你的写作对话,与你的读者对话


3.敬畏文字,对于蹭热点与刷流量,适可而止,不迎合市场,摸索自己的写作风格。


羽扇清风 | 王证宇 | 广东江门:@Joy Liu 谢谢老师,关于写作与认知,我的头脑中有太多僵化的思维模式,谢谢刘老师用深入浅出的分享,启发了我,让我不再执着于干货,套路,范式。写作本来就是一场冒险,一场对话,只要坚持写,总会有惊喜。


喜杨杨 | 丽君 | 南宁:今晚听完了Joy Liu老师的分享,对我的写作输入有哪几点启发和帮助:


1、刘老师打开了一扇新窗:用心理学支撑起一篇好文;


2、原来我是可以坚持我的想法的,不一定要和别人一样。


谢四毛 | 谢乐怡 | 广州:今晚听完了Joy Liu老师的分享,对我的写作输入有哪几点启发和帮助:


1、所谓风格,就是你最舒服的写作方式,用平等的姿态和读者交流。


2、写作如同生活,是一场冒险。很多东西通过写作可以做一个梳理,如果哪天你写完一个作品,你能惊叹自己居然可以有这个想法和不同的视觉,才是成功。


3、不要惧怕做自己,写作也是做自己的一个路径。你跟别人不一样,写作写的是对自己和对生命的思考。


4、不要给别人贴标签,更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我们要把生命的主权交还给自己,也交还给别人,所以写作或许引导读者去思考,比直接自己做医生,让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更好。


邓智豪|富书:谢谢Joy Liu老师,今晚听完了Joy Liu老师的分享,对我的写作输入有哪几点启发和帮助:


1、写作本身是场探险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进文章里边,站在倾听者的角度和读者沟通。


2、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下工夫。从新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要不断挑战自己原有的思维,进行升级哇。


3、避免病理化写作,让读者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自身思考来解决问题,给我们读者带来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壹素|刘禹岑|长沙: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今晚先消化一遍,明天再重听一遍。今晚听完了Joy Liu老师的分享,对我的写作输入有哪几点启发和帮助:


1、写作除了传统的“权威者-服从者”模式,“你有病-我有药”模式,还有“邀请对话”的模式,就像邀请读者一起去一个未知的地方探险。


2、用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经历写作,跟读者平等的对话。


3、贴标签容易,去标签难,不要轻易给别人或自己贴标签。


Sally喵 | 赵帅莉 | 深圳:今晚听了joy老师的分享,有几点启发:


1.不能非黑即白,救世主心态来写文章,而是关照内心,提出观点即可。


2.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要随波逐流。


曼之恒 | 朱婉怡 | 长春: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今晚听完了Joy Liu老师的分享,对我的写作输入有哪几点启发和帮助:


1、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动别人。如果执着于套路而忽略了情感,那样的文章就会干巴巴的不会吸引人。


2、写文章要有和读者对话的感觉,在写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和读者正在对话,而不是一个人自我表现,不能一味地标榜自己的观点,作者和读者应该是站在同一平面上的。


3、写文章不在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人,而是去引导读者输出自己的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


顾之痕 | 武汉:今晚听完了Joy Liu老师的分享,对我的写作输入有哪几点启发和帮助:


1、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探索,这个探索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未知的自己,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没办法给自己预设一条路。


2、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的读者,尤其是能跟我们产生共鸣的读者,往往也和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我们不是领路人,而是队友,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权威和服从。


3、按自己的感觉走自己的路,实际上是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形成的自己,就是自己所具有的风格,所以我们没必要模仿别人,我们只用走自己想走的路,去遇见未知的旅途。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未必就是错的,他或许只是站在另一个维度,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我们所熟知的事物,这个过程,就是打开自己,升级自己的过程。


温姬拉 | 温仙 | 广州: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今晚听完了Joy Liu老师的分享,对我的写作输入有哪几点启发和帮助:


一、写作是作者世界认知方式的表达(多读书)


二、持续高质量写作需要


1.按照自己价值观生活(多实践)


2.尝试摆脱病理化他人进行写作。(多反思)


3.写作不是一种独白,而是一种邀约访谈,把和读者的关系平等化。(多改变)


富书和很多大号编辑(十点读书、卡娃微卡、有书、槽值、洞见、悦读、HUGO等500强大号)关系都特别好,可以帮助对接投稿让你赚到钱,如果你想投稿变现,可以加微信:fushusp,持续投稿变现营会员目前会员人数732人会费199元/年;满800人后,会费299元/年;满1000人后,699元/年。


富书累计拥有300多位作者kol,成功孵化了萧萧依凡、喵姬、木木、Jenny乔、冯尘、林子树、温暖小武、未末小七、清悠、李清浅、李思圆、红小猪、沈善书、沈万九、沐儿、牛油果等10多位写作IP出书,目前已邀请完成讲课的写作IP有24位:王路、老妖、顾一宸、尹沽城、苏小昨、李清浅、李尚龙、小万工、周桂伊、林子树、剑圣喵大师、闻敬、木木、杨熹文、老显、牛皮明明、未末小七、动机在杭州、小确幸来一打、赵周、天湖小舟、Joy Liu、桌子的生活观、妖胖儿。


微博@持续写作营


头条号@持续写作大本营


知乎专栏@持续写作大本营


微信公众号:持续写作大本营(ID:xiezuoip)


富书作品《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