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言之无文-立德·立功·立言

言之无文-立德·立功·立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5 11:03:46
阅读:
最新资讯《言之无文-立德·立功·立言》主要内容是作者:田永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言之无文,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作者:田永清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称之为“三不朽”了。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社会精英、有志青年,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善人生的典范。


1917年,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在致其恩师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我们首先说说立德。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总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在其堪称传世奇书、句句经典的《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两句名言:“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讲的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来审视其品德的道理。


三国时曹丕在《与王郎书》中这样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当年,鲁迅先生也在《说面子》中,讥讽一些人“要面子”“不要脸”。光有脸面,是不会不朽的,再加上只要脸面而做坏事,那就很快会被人民所唾弃,速朽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懂书法的人大概都知道,其实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本是蔡京,因其臭名昭著,故换上了蔡襄。又如严嵩,书法绝佳,但因属奸臣,其书法竟至无人收藏,成为绝迹。再比如唐朝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很多人可能知道他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脍炙人口的名句。的确,他的诗,写得相当之美妙;但是,他的人,却做得实在不咋样。因人品与作品之割裂,人们评价他“素无操守,人心不服”。


正反事例说明,一个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最终会被“一票否决”的,则是道德品质。


讲了立德,再讲立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作演讲时说的一段名言:“古今人物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而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立功,就是为老百姓的福泽而建立功业。如神农尝百草,伏羲教养蚕,李冰父子建都江堰,李春建赵州桥,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都是为百姓去疾苦、谋幸福而立下了旷世之功。而在我们党的革命斗争事业和建设事业中,耳熟能详的董存瑞、邱少云、麦贤德、雷锋、焦裕禄、廖俊波等等,都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为人民所深深记忆、久久怀念。


在立德、立功的同时,应当提倡立言。古人将著书立说看作是名山事业。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杜甫曾有名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还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文章悠悠千古事,仕途匆匆十年荣。”在立德、立功的同时,如果还能做到立言,那就真是三全其美,堪称“三不朽”了。当然,我们所说的立言,必须有真知灼见,言行一致。否则,那个“言”非但不会传之久远,而且根本是“立”不起来的。


在讲了立德、立功、立言之后,可能有人会问,大人物能够做到这“三立”,一般之人能够做到吗?


应当承认,对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高山仰止,高不可攀;另一种看法是:山峰虽高,路在脚下。


前一种看法,有两个事例。


有人这样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只有“两个半人”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堪称“圣人”: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显然,这样的看法太偏颇了,把个别人捧得太高了,把众多人贬得太低了!


还有一位是东晋那位著名诗人谢灵运,他的山水诗写得的确不错,但他的有些话说得实在太离谱、也太狂妄了。比如他曾这样说过:“魏晋以来,天下之‘才’总共只有一石(1石等于10斗),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他的意思是,天下人才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令他由衷折服,他称自己“得一斗”,显然也并不是什么自谦之词。他的牛皮吹得实在太大了,以至此语一出,不但得罪了所有的同事,还惹得当朝皇帝晋文帝老大不高兴,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最终竟招来杀身之祸。


应当承认,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佼佼者,毕竟是少数人。在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共诞生了654名文状元。除了少数人确有非凡的人品和才学,并且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外,其余多数人,后世谁还记得他们的大名?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掀起浪花的,毕竟总是少数人。


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圣人,能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不完全关乎于一个人知识多少、能力大小、职位高低。知识多、能力大、职位高者能成为圣人,而知识少、能力小、职位低者也能成为圣人。“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焦裕禄同志生前担任兰考县委书记,这要在古代只算个“七品芝麻官”。但他却成为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群众衷心拥戴的人民公仆。


习近平同志曾三次到兰考考察,号召领导干部学习焦裕禄、对标焦裕禄,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真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在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兰考之问”: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早在1990年7月15日,当时在福州市工作的习近平同志,满怀激情、文思萦系,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名篇:“魂飞万里,盼归来,此山此水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平凡和伟大,看似是一对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安于平凡,热爱平凡,并不妨碍铸就伟大。雷锋生前年龄不足22岁,职务只是部队里的一个称作“兵头将尾”的班长,却成为举世公认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毛主席曾先后三次为雷锋同志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可见雷锋在毛主席心目中的重要分量。


1963年5月,毛主席在党中央召开的杭州会议上,对中央领导同志和省市委书记们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成为广大老百姓锐利的思想武器。”


毛主席还要求自己的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向雷锋同志学习,他甚至对当时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大将,说过这样一句语破天惊的话:“我也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一位普通士兵享受如此赞许和殊荣,试问为何?


2500年前,孟夫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1958年,毛主席诗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一花一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愤图强、与时俱进,也可以做到自我人生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作者系总参兵种部原政委、少将,著名部队演讲家)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