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炎的成语-南宋遗民词人张炎:命运随时代流转,词风随命运转移

炎的成语-南宋遗民词人张炎:命运随时代流转,词风随命运转移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9 07:43:54
阅读:
最新资讯《炎的成语-南宋遗民词人张炎:命运随时代流转,词风随命运转移》主要内容是-炎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张炎,宋末元初的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


张炎的六世祖张俊,是宋朝南渡功臣,封循王。曾祖张镃也是著名词人,与姜夔友善,互有唱和。父亲张枢精音律,与周密等人结社,定期集会。所以张炎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少年时代游赏为词,过着风流潇洒的贵公子生活,《山中白云词序》形容他:"一片空狂怀抱,日日化雨为醉……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


《山中白云词》


早期的词风

张炎不仅是著名词人,还是一位重要的词学理论家,著有词学专著《词源》,对词的起源、评词的标准和艺术鉴赏等,都有论及。比如对于咏物,他提出"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对于用典,他提出"用事不为事所使";对于词的上下片衔接,他提出"过片不要断了曲意"。


在《词源》里,张炎也表达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他不喜欢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说:"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他推崇姜夔的"清空""骚雅",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瑟晦昧。"即词人要胸怀宽广、心灵澄澈,写景状物用素雅的色彩、描绘景物的神韵,这样才能达到空灵超逸的境界。


《词源》(清本)


以他的喜好来看,《南浦·春水》一词应该是早期词作: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渌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春水的词,从西湖的春水、到池塘的春水、到溪中的春水。对于每种春水,词人都不只是用眼睛来看,而是加入自己的感知。以开头写西湖春水为例,若不是他把全身心都浸泡在春水里,又怎会感觉到"波暖"、怎会体验到"鱼没浪痕圆"、怎会觉察到"东风难扫"呢。


从《南浦·春水》中,能读出张炎观察事物的细腻与敏感,读出他风流公子的闲雅生活。而另一方面,对于南宋濒临灭亡的时代气息,这时的张炎还没有深刻的体察,也没有涉及家国兴衰的创作。


但随着元军铁骑踏进南宋都城临安,张炎的命运变了,这也迫使他逐渐转变词风,把目光投向了令人伤痛的现实。


第一次词风转变

1276年二月,元军攻陷临安。这之前,张炎的祖父张濡,已在镇守临安西北重镇独松关时,被元军所杀。元军进入临安后,没收了张炎的家财,他的父亲下落不明。这一年,张炎29岁。


南宋的灭亡,朝代的更替,让张炎这位风流公子,从富贵温柔乡跌入苦难的深渊。后来他在《长亭怨·旧居有感》中回忆这时的伤痛:"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


他是南宋的遗民,他的家人被元军所杀,无论从国家民族层面,还是从自身的情感层面,他都站在了新王朝的对立面。那些闲雅和风流,随着南宋一起消失了。


但他只是一个词人,不是文天祥那样统兵作战的将领,所以他做不到激愤昂扬、高声呼号,他只能默默地感伤自己的遭际、痛伤亡国的现实。


《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冷,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非花,怕听啼鹃。


还是西湖,还是春天,但一切都和之前的《南浦·春水》不同了。他最先看到的已不是苏堤的春晓,而是断桥的斜阳——断桥本是风景绝佳的西湖十景之一,这里却用它字面之意,"断裂"、"断绝",读之惊心;而斜阳也是晚景,会让人联想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没落,自然没有了春晓的生机。


还有"堪怜""凄然""荒烟""草暗""无心""怕见""怕听",这一连串情绪低沉的词语,组成了苍凉的画面,带着无可奈何的惆怅和日暮时分的哀愁。


《解连环·孤雁》也是这时期的创作: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怳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群雁从北方飞往南方时,有一只掉了队,"怳然惊散"。它只能留在北方孤独地生活,向往着雁群北归时能与他们重逢。孤雁的凄苦,寄托了词人失去家园和故国的沉痛哀思。向往雁群北归,就是企望恢复故国吧,只是这向往已经不切实际。


第二次词风转变

1290年秋天,元朝政府征召江南书画人才,到元大都(今北京)写金字藏经,张炎也被征召北上。这次北行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却给张炎的词风带来又一次转变。


他的眼界扩大了,词作也就不只是一己之悲,而是有了更多家国河山的概念。相应的,亡国初期那种凄婉的词风,此时已不足以表达他的所见所思所感。


《凄凉犯·北游道中寄怀》:


萧疏野柳嘶寒马,芦花深、还见游猎。山势北来,甚时曾到,醉魂飞越。酸风自咽。拥吟鼻、征衣暗烈。正凄迷,天涯羁旅,不似灞桥雪。


谁念而今老,懒赋长扬,倦怀休说。空怜断梗梦依依,岁华轻别。待击歌壶,怕如意、和冰冻折。且行行,平沙万里尽是月。


"野柳""寒马""芦花""游猎""平沙万里",这已经是一片北地风光了。这些意象带着北方的硬朗,不同于江南的柔婉。在这样带着萧索和寒意的路途上,词人说"酸风自咽"、"倦怀休说",你能感觉到他不只是疲倦,也带着沦落的苦涩。唐朝诗人李贺曾有"东关酸风刺眸子"的诗句,所以读到"酸风"二字,便可以想象一个国破家亡之人,看到故国山河时,把泪水含在眼里的样子。


另一首《壶中天》,是北上途中、夜渡古黄河时所写: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惟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南宋与金国,曾以古黄河为南北分界,对峙而立。当初就是因为南宋偏安,不思恢复,才造成被元朝所灭的结局。词人夜渡古黄河,回想当年事,也惟有苦笑一声。他说"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是啊,他生在江南,从前做梦也没想过能游历古黄河,如今来了,却是因为被元朝政府征召,无奈而行,想想,又是一声苦笑吧。


"水流沙共远"写古黄河的宽广;"都无行迹"写北方的人烟稀少;"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写水天相接、山云相连的空旷辽远。张炎大概也喜欢上了北国这片硬朗的风光吧,所以曾经的富贵公子心里,也腾起了一点"壮怀激烈",禁不住扣舷而歌,直到月上中天,照映出一个月白风清的大千世界。


另外,这首词的词牌《壶中天》,是《念奴娇》的别名。苏轼用这一词牌写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英姿;张孝祥用这一词牌写过《念奴娇·过洞庭》,有"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潇洒。张炎的这首《壶中天》,豪放的味道也并不逊色。


这次北游,让张炎感受到北方山川的风貌。只有爱这片土地,才会因失去它而怀念;只有爱这片土地,才会因它的硬朗,增添自己的豪迈。即便他并不推崇豪放词风,也不自觉地被经历牵引到了这条路上吧。


第三次词风转变

1291年,在北方呆了一年之后,张炎回到了江南。有人说他是想念江南的饭菜了——"思江南菰米莼丝,慨然袱被而归。"(舒岳祥《赠玉田序》)也有人说他是因为不得志——"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


或许两个原因都有吧。作为南宋遗民,忘不了国破家亡之痛,对于元朝政府,张炎很难拿出合作的态度,而元朝统治者对他,也不会重用。失意是在所难免,想念家乡也是必然。


南归之后,张炎无所依傍,为了生活往来奔走。一个作家所写的内容,通常都由所见所感而来,而离开了北方,张炎的词风便也没有继续"豪放"了。但爱国之情仍在,所有旧时景色,都能引发他的黍离之悲,让他悲今悼昔。就如他在《风入松》中说的:"回来又续西湖梦,绕江南、那处无愁。"


有一次,他读了周密的《武林旧事》,是关于南宋都城的杂史。读完后,张炎感慨万千,写下《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


梦里瞢腾说梦华。莺莺燕燕已天涯。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从来不见花。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响琵琶。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绮罗香·红叶》则是以红叶比拟南宋遗民的流落: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烟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不入洛阳花谱"一句,以洛阳喻元大都,表达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似乎也暗含对归附新朝之人的讥讽。


这一时期,张炎也写了一些歌咏自然山水、以及珍视友情的作品。歌咏自然山水,似有归隐之志,也是对元朝统治的一种消极对抗。而友情,大概是张炎南归后,生活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有词、有自然、有友情,他才得以度过后半生的坎坷,并在晚年创作出了《词源》。


结语

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是《山中白云词》的基调。在时代与命运的流转中,张炎形成了超逸凄婉的艺术风格,在人生的特定时期,也向豪放词风倾斜。


在清朝初期,张炎的词受到浙西词派推崇,因而广泛流传。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曾说:"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朱彝尊还自称:"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


我想,浙西词派之所以推崇张炎词,除了风格艺术、格律技巧之外,也有思想认同的原因。清初的历史环境与元初的民族压迫、文化专制是相似的,于是清初的词人们,大概从张炎词里,看到了他们自己的内心。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