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阿拉伯名字-阿拉伯哲学其实是中亚突厥哲学,内核来自中国

阿拉伯名字-阿拉伯哲学其实是中亚突厥哲学,内核来自中国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04 16:44:26
阅读:
最新资讯《阿拉伯名字-阿拉伯哲学其实是中亚突厥哲学,内核来自中国》主要内容是最近几年,中国兴起了一股思潮,就是怀疑西欧以及希腊历史的真实性。但是,熟悉中世纪西欧哲学和希腊哲学的人都知道,阿拉伯哲学在连接二者上具备重要地位。-阿拉伯名字,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最近几年,中国兴起了一股思潮,就是怀疑西欧以及希腊历史的真实性。更准确地说,是怀疑现代西欧人所书写的西欧和希腊历史的真实性。但是,熟悉中世纪西欧哲学和希腊哲学的人都知道,阿拉伯哲学在连接二者上具备重要地位。现代欧美人一般认为,阿拉伯哲学本身没有创新,而只是对希腊哲学的解释和搬运,充当西欧与希腊的哲学中介,中世纪的西欧最先正是通过阿拉伯的搬运而重新了解希腊的。


现在以何新为代表的“希腊伪史派”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海量”著作是伪作,并想当然地把伪造希腊历史的责任推到近现代西欧人头上。事实上,即便亚里士多德作品是伪作,首先进行造假的也不是西欧人,而是阿拉伯人,当时西欧人连造假的资格都不具备。


仔细研究阿拉伯以及阿拉伯哲学的历史可以发现,随着阿拉伯扩张到中亚地区,随着中亚的伊斯兰化,阿拉伯世界的动力以及发生转移,或者说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股新兴势力,来推动阿拉伯的继续前进。这股新兴势力正是来自中亚,其提供的新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武力上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则是思想上的新动力。


同是游牧,中亚突厥的攻击力比昔日的阿拉伯游牧还要凶猛,这是阿拉伯世界中武力新动力。我更愿意这样看,8世纪以后阿拉伯的扩展更是中亚突厥所推动,或者说是中亚突厥的扩张。所谓的伊斯兰教同化中亚突厥,也可以看成,中亚突厥利用了伊斯兰教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而向全球扩张,当然主要是指中国之外的部分。


在十世纪左右突然兴起的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却普遍被人忽略。这些披着阿拉伯外衣的哲学家,实际来自中亚,来自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在唐朝,这些地区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就是大堂的附庸国。毫无疑问,在文化上,这些地区受中国影响很大。最知名的当属法拉比和阿维森纳。下文会有更具体的介绍。


如果说,中亚突厥穆斯林的武力动力就来自其自身,但是,中亚突厥哲学家所提供的思想动力则不是来自其自身,而是主要来自中国。因此,中亚突厥哲学家更多地是一个中介,将中国的思想搬运到伊斯兰世界,然后再传播到西欧,然后与希腊哲学象融合,以致形成驰骋西欧中世纪的阿威罗伊主义。


因此,充当哲学中介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披着阿拉伯外衣的中亚突厥。中介也不是在西欧与希腊之间,而是中国与西方之间。


下面的资料摘自我四年前德一篇稿子,但是其可读性和价值,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甚至还增加了,因为“西方伪史派”风头愈来愈列了。


请诸位参考,批评。


11世纪初,西方医学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引领这一波潮流的,是所谓的阿拉伯医学,其代表人物就是阿维森纳(980-1037),阿拉伯名字是伊本·西那,其代表著作是阿维森纳的《医典》。


《医典》这本书,自成书以来,就构成西方世界医学领域的权威,成为医学学生的经典教材,并且这种情况维持了600年之久,直至17世纪,才逐渐被现代医学所取代。据说,印刷术出现以来,在欧洲《医典》的印刷数量仅次《圣经》。由此,阿维森纳也成为堪与希波克拉底、盖仑并列的古代西方医学领域的“三圣”。


但是,仔细阅读《医典》会发现,它的理论基础依然是中医的范畴,就是阴阳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典》的价值并不在理论创新,更在于大综合,综合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医学实践,包括印度医学、希腊医学,更重要的是中国医学。


每一个初读《医典》的人,都会对其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相似程度而大吃一惊。不仅它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的,而且很多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也是与中医毫无二致。譬如,《医典》也很注重脉诊,甚至总结了48种脉象。而一个英国医生发现,这48种脉象中,有35种与中医的脉象高度一致,甚至可用中文的属于直接替换,他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张对应表。有人甚至怀疑,阿维森纳可能直接引用了,或者说抄袭了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同时,《医典》直接提到了17味从中国进口的中药。


事实上,阿维森纳不仅是一位著名医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与另一位同是医生的著名阿拉伯哲学家阿威罗伊,风靡欧洲的中世纪,欧洲人甚至构造了一个概念,叫“阿威罗伊主义”。正是在以阿维森纳、阿威罗伊为代表的阿拉伯哲学家们的影响下,西欧也掀起了一股哲学热,开始怀疑之前的基督教理论,而引入了“理性”,开启了所谓“经院哲学”阶段。直到集大成的托马斯阿奎那出现,欧洲也有了可与阿拉伯哲学家比肩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世界9到11世纪,曾兴起一股哲学热,涌现出一批大在当时看来非常激进的哲学家,巧合的是,这些哲学家统统又同时是医生。注意,这种现象本身,就与中国的传统的“医易同源”说高度一致。


在中国,中医和《易经》是不分的,因为他们的基础理论是共同的,都是阴阳变化。《易经》在中国就是最高的哲学,在传统的中国,医生一定也同时是个哲学家。这个现象本身就暗示,阿拉伯世界9世纪出现的整个的文化繁荣,可能主要与中国有关。同时这也意味着,欧洲随后所兴起的包括经院哲学在内的文化繁荣也和中国有关。


现代人解读西方中世纪的哲学,包括阿拉伯哲学和欧洲的经院哲学,一般会认为,主要是处理“信仰”和“理性”的冲突。所谓的“信仰”与“理性”问题,实质上是以神为主,还是以人为主的问题,或者说,以神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信仰”就是绝对信神,是以神为主、为本。“理性”就是以人为主、为本,凡事都是感官可感觉的,人心可理解的。


“理性”一词对中国读者而言会产生诸多理解上的障碍,事实上,这个“理性”就是中国传统所说的“心性”、“人心”,中世纪哲学实质上就是中国“心学”的翻版。当时中国的“心学”,就是禅宗。禅宗是唐初宋初,即6-9世纪,中国最流行的学问。很可能,随着阿拉伯在唐代中后期直接与中国的西域接触,中国的禅宗西传阿拉伯,引发其出现哲学革命和哲学繁荣,最后影响了西欧。


关于阿拉伯文化,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认为这个文化缺乏原创,更多地是吸收和学习,而学习的对象被认为是希腊和印度,偏偏忽略当时全球最强大、活跃和繁荣的中国。显然这个认知存在严重的问题。阿拉伯兴起之时,正值中国大唐盛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都是全球之最。经济无需多言,在政治影响上,中亚各地都为中国的藩属国,纷纷到大唐朝贡。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中国佛教在充分融合孔孟理论的基础上,最终在唐初形成一个中国化的流派,就是禅宗。禅宗的创始人慧能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6年后出生。




之所以,禅宗对阿拉伯哲学的影响被完全忽略,一个重要原因是,禅宗,包括中国更古老的传统,不重视文字记载。禅宗明确提出不立文字,慧能干脆说自己不识字。事实上,孔子也很不重视文字记载,他很重视学习,但并不太重视读书。他明确指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显然把“学文”,读书当成业余之事。后来的王阳明也主张不立文字。禅宗,包括中国儒家更强调体悟和践行。


这和印度和希腊恰恰相反,尤其是希腊。他们都喜欢大部大部的写书,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一大摞,柏拉图全集4大厚本,这些都有中文版。写那么多,以致现在有人怀疑这些都是后人伪造的。印度的《吠陀经》、《奥义书》之类也都是大部头。由于有大量的文字记载,这就给当时阿拉伯人学习提供了抓手,同时,也给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物证。


事实上,阿拉伯哲学,包括后来的西欧的经院哲学,其核心要义,根本不在希腊、印度的著作那里,而在禅宗那里,中国的儒家那里。阿拉伯哲学的要义是什么?是对人本身的强调,其核心就是对人心的强调,就是心学。而这些恰恰是希腊和印度著作所无的。反而是阿拉伯哲学家对希腊著作,多亚里士多德做了心学式的,禅宗式的解读。或者为《亚里士多德》全集注入了心学的内容,注入了禅宗。那么这些希腊著作所无的新思想来自哪里?只可能来自中国。事实上,阿维森纳曾直接说,自己的学问来自东方。


早期阿拉伯最伟大的哲学家往往来自中亚地区。说中亚现在中国人也会感觉很遥远,如果换一个说法,稍微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感觉很近,那就是西域。阿维森纳以及比他稍长的法拉比都是中国西域人,从文化血统上说,他们都是中国人的后裔。


阿维森纳的出生地是现代的乌兹别克斯坦,就是唐朝的康居、大宛、石头国等西域国家所在地,这些地方都曾一度是中国的附属国,相当于东方的朝鲜,南方的越南。法拉比就是突厥人(哈萨克斯坦),突厥是匈奴的后裔,与蒙古是同胞,这个族群实质上中国文化大家庭的一部分。法拉比(870—950)是比阿维森纳稍早的阿拉伯哲学家,当然也是医生,此人的观点在当时可能是最激进的,他甚至否定神的存在,而只承认人的存在,只承认人心,几乎是彻底的禅宗了,甚至彻底的儒家了。


尽管中国哲学和医学西传阿拉伯的具体过程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是属于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具体的东西,其西传的细节却被记载下来了,这个东西也同样震撼和改变了西方世界,那就是造纸术。740年唐朝大将高仙芝占领了石头城,就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即阿维森纳“母国”的首都。来年阿拉伯人进攻高仙芝。


高兵败,有一批军士被阿拉伯俘获,而其中有几个人会造纸。于是阿拉伯当局命令这些人在撒马尔罕开场造纸,自此中国造纸术西传阿拉伯,然后再传欧洲。撒马尔罕同样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距离阿维森纳的故乡并不遥远。颇为戏剧的是,这里至今仍然有人在用当年高仙芝的士兵所留下的方法造纸(如图)。


造纸术的西传过程,事实上是9世纪,中国文化经由阿拉伯再次大规模传向西方世界整体过程的一个缩影。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中国文化周期性的西传,影响西方世界,是全球文明史的基本特征。9世纪的这次西传,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诸多西传的一次。所谓的西方文化,不过是西传的中国文化,异化的中国文化。


说到这里,需要再补充一下。中国文明和西方世界周期性进行文明交流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和中国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安特生以来,全球和中国的研究者往往只关注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而忽视或者无视中国对西方的影响。而事实上,在中国和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中,反而是中国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历史的开端,是中国先影响了西方,这导致西文明的出现。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