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后秋兴之十三钱谦益赏析_

后秋兴之十三钱谦益赏析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17 00:51:14
阅读: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常熟(今江苏常熟县)人。晚年写了“后秋兴”一百八十首,用来表白自己对明朝的怀恋和对清廷的不满,故乾隆时他的作品被列为禁书。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诗坛领袖,提倡诗要“从肺腑出”,对扭转复古的形式主义诗风起了一定作用。他的诗辞藻华丽,技巧娴熟。

诗坛领袖钱谦益,作品《后秋兴之十三》,诗辞藻华丽技巧娴熟

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搓。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筋。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晚年写了一百八十首和杜甫《秋兴》的诗,题为《后秋兴》,这首诗是其中之一。诗抒写了他在明王朝残存势力全部被消灭后,丧失了复国希望的痛苦心情。诗中借古喻今,用典贴切,措辞凄苦,情感深沉。诗的开头用宋末陆秀夫负主投海的典故来哀悼故国的沦亡,末尾借月宫嫦娥哭桂树的神话来喻亡国的哀痛,都十分贴切而自然。

诗坛领袖钱谦益,作品《后秋兴之十三》,诗辞藻华丽技巧娴熟

嫦娥哭桂树

1644年,崇祯自缕煤山,清兵入京后,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方先后拥立了鲁王、福王、桂王,鲁王和福王先败亡,桂王在清兵追逼下,辗转奔逃于两广、云贵之间。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攻下云南府城,桂王流亡缅甸;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率兵入缅,捕杀桂王。明代最后一个小朝廷也覆亡了。接着,除郑成功据守台湾继续抗清外,大陆各地的抗清烈火也逐渐被扑灭了。于是,满洲人在中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这与南宋小朝廷最后被困于“海角崖山”,小皇帝赵员身葬鱼腹,九洲沦入蒙古人之手,何其相似啊!故诗的前四句明写南宋灭亡之事,实是借以哀悼明朝的覆没。

诗坛领袖钱谦益,作品《后秋兴之十三》,诗辞藻华丽技巧娴熟

郑成功

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最后退到远离京城的“海角崖山”,只有“一线”之地。“一线”已够狭小,又是“斜”的,更显出倾覆之险。诗一开篇就绘出了山河破碎的形象,饱含着风雨飘摇的哀伤。紧接着是“从今也不属中华”,这非常直白之句,道出了残存势力也已最后溃灭的残酷现实。一个“也”字,倍显凄然。“更无鱼腹捐躯地”紫承上意,深表故国沦亡之苦;“况有龙涎泛海搓”则另辟新境,对海岛义军寄以一线希望。事实上,作者降清后又秘密反清,与郑成功等也有联系。

诗坛领袖钱谦益,作品《后秋兴之十三》,诗辞藻华丽技巧娴熟

他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当然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他的作品上来。“更无”、“况有”二词,恰切地表达了他在绝望中又残存希望的心理状态。但毕竟大势已去,复明的希望十分渺茫,“龙涎泛海槎”能挽狂澜于既倒吗?这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幻想!因此接下去的一联就是:“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筛。”这里从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两方面写出了“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的惨境。“非”与“是”对举,从正反两面反复深化;“断”、“残”二字,意境凄迷。这些诗句措辞十分凄苦,感情格外深沉。

诗坛领袖钱谦益,作品《后秋兴之十三》,诗辞藻华丽技巧娴熟

以上六句主要是借历史典故抒情,以形象的语言写出故国沦亡的大背景,气氛凄枪。末二句则转为借神话传说抒情。因为诗题是《后秋兴》,秋月朗朗,诗人自然地联想到月中的女神嫦娥。但在感伤亡国的诗人看来,嫦娥亦已“老大无归处”,她正在“独倚银轮哭桂花”哩。“独倚”,显出孤单寂寞,形神憔悴;“银轮”,表现色光冷冽,寒气逼人。再加上一个“哭”字,从声、色、形几方面巧妙组合,使无家可归、悲伤凄楚的嫦娥的形象浮雕般显现出来。显然,诗人是以嫦娥自比。这两句是全诗的落脚点,也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峰。“无归处”乃前六句的总承,“哭桂花”是点题之笔。

诗坛领袖钱谦益,作品《后秋兴之十三》,诗辞藻华丽技巧娴熟

长歌当哭,这首诗正是作者对故国旧主的哀悼,确有“从肺腑出”的深沉感染力。不过,钱谦益到底是个曾经规颜迎降的软弱的士大夫,所以,他的诗也就不可能象民族英雄文天祥那样“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腾带血归”,他没有这样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所以只能发出“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的哀叹。从这首诗,也可看到钱诗的主要艺术风貌:“情真体婉,指旨遥深,力厚思沉,味浓色丽。”(金俊明评语)。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