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列子简介愚公移山_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列子简介愚公移山_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6 20:47:33
阅读:

作者:夏临与秋笙

世人只道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实除了庄子之外,还有两位道家的先生值得一说,他们就是列御寇和杨朱。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七)你真的看懂“愚公移山”了么(列子篇)

本篇先来讲讲列御寇,《列子》一书记录了他的言行思想,但学界对其人其书一直争议不断。列御寇的生卒年不可考,有人说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也有人说他是战国时期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本文取钱穆先生考证的观点,认为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郑国人,时代应早于庄子。

关于《列子》,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伪书,是魏晋玄学兴起时,有人假托列御寇之名所作,这个观点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尤盛。当代占上风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子”是对学问家的尊称,那么,先秦古籍,多数是一个“子”所代表的整个学派的著作,而非全部由这个“子”亲自执笔撰写。比如《论语》、《墨子》、《庄子》,大部分内容是由儒墨道家的弟子或研究该学派的后人所写,但这不能说明《论语》、《墨子》、《庄子》就是伪作,《列子》亦同此理。何况,《汉书.艺文志》已明确提及《列子》一书有八篇,可知这部书大约成形于先秦,西汉之后也许失传了一部分。失传的这部分,倒是有可能在魏晋时期被人补缺,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根据先秦、两汉与魏晋修辞方法的区别来对此书进行证伪的原因。其实魏晋人补缺的这部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地瞎编,毕竟《列子》中不少内容已可与其它先秦古籍相互印证,整部书所表达的思想和风格呈现出某种一致性,所以“伪书”一说未免太一棍子打死。

列御寇的生平几乎未见于正史,关于他的个人事迹,《列子》中的列子传说他隐居郑国四十余年,期间不停地拜师修道,修道九年就能御风而行。列御寇御风而行这件事,《庄子.逍遥游》中也有所记录“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乖乖,说列子不但可以御风飞行,而且一飞就可以飞十五天,但是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我们听听就算了。

《庄子.让王》中还把列子描绘成一个安贫乐道、不奴颜卑膝且颇有远见的人物。故事是这样的,列子虽有学问,但是家贫,全家饿得面黄肌瘦,有人就替他向当时郑国主事的大官子阳申请粮食补助,子阳同意了,派人送粟米上门,结果列子辞而不受。列子的夫人就质问道,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你还装什么清高?列子安之若素,说道:“子阳发给我粟米,并非因为他知我,他今天可以因为别人一句话给我粮食,那明天就可以因为别人一句话而治罪于我。这种粮食,还是不要罢。”后来老百姓暴动杀死子阳,列子一家因为拒绝补助而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庄子的个性,看官们大约也略知一二,对于其他诸子,他总是不大看得上,常常极尽讽刺之能事。庄子对他最好的朋友惠施,也是先嘲讽个六分再夸赞个四分。《庄子》里的列子也是同等待遇,夸列子清静无为安贫乐道之前,一定给他安排一个骄傲自满再到惭愧醒悟的过程。唐天宝年间,道教还把庄周和列御寇分别尊为四大真人中的南华真人和冲虚真人,高傲的庄子地下有知的话,不知道会不会对此扁嘴皱眉。就像《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经》一样,《列子》一书亦称《冲虚真经》。

列子的学说,有人认为其学本于黄老,又在老庄学派中起到承前继后的作用,而且为整个魏晋玄学提供了重要养分。它的一大特色便是贵虚,所谓虚是不患得患失、顺其自然、虚静以处,对贵贱名利、是非利害,不为所动;虚也是“不觉得”,与佛教中的“觉悟”相反,要虚静才能无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不知亲已,不知疏物,无爱憎,无利害。(作者知道看官们不一定对哲学理论感兴趣,我也是,所以理论就讲这么多…)

和《庄子》类似,《列子》中运用了很多神话、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而且有些还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呢,只是看官们不知道典出《列子》罢了。但是列子通过这些寓言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我们从小学到的寓意真的一样么?未必。

比如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北山愚公九十岁了,都要率领儿孙把山挖平,以使交通更加便利。河曲智叟笑话他:“你这个倔老头太笨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那么高的山是你能挖平的吗?”北山愚公只能对河曲智叟叹气:“你思想太僵化了,山是不会再增高了的,而我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再生曾孙,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必然有一天可以办到。”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七)你真的看懂“愚公移山”了么(列子篇)

天帝听说了愚公的打算,派大力神把两座山搬走了,于是愚公的目标,就这样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了。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可以排除万难实现目标。但联系《列子.汤问》的上下文来看这则寓言,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汤问开篇说的是空间的极限、时间的长短,万物的大小与同异, 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道是万事万物存在的状态,人由于各种局限所感知出来的道,即空间极限、时间长短、事物大小与属性,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北山愚公的时空概念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河曲智叟的时空概念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悔山之一毛”。这则寓言并非是鼓励坚持不懈,而是指出人对道的感知存在差异,这里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区别只在于哪一个感知更接近于“道”罢了。天神之所以助愚公,也是因为愚公无穷无尽的时空观念,贴近于道。

再比如,《列子.汤问》篇中“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七)你真的看懂“愚公移山”了么(列子篇)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日出时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日出时,太阳大得象车盖,等到正午的时候,却小得象盘子,这不就是远处的东西小而近处的东西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不对。是太阳在日出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因为日出时,感觉很清凉,但到了正午,温度却很高了,这难道不是离得越近越热,隔得越远越凉吗?”

对两个小孩的说法,孔子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了。

两小儿笑曰:“谁说你是个智者来着?”

这个寓言难道是批判孔老二徒有其名吗?非也非也,结合愚公移山以及上下文的联系,说的也是人对“道”即事物大小或属性的感知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甚至截然相反。按照现在的常识,不管早晨还是正午,太阳的大小和与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公转自转中形成的那点差别,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在不同时间,太阳的大小和气温的高低之所以感觉起来有差别,是因为参照物的不同以及光线直射与斜射的不同造成的。

具体来说,日出时,参照物常常是房子或山峦树木,参照物小的时候,太阳看起来就大;正午时,参照物却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参照物大了,太阳就看起来比较小。看下图会更直观一些。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七)你真的看懂“愚公移山”了么(列子篇)

日出和正午时气温的变化,是因为阳光在斜射和直射时,大气层和地面吸收的太阳热辐射强度不同;而且从早晨到正午,地面一直在吸收太阳热辐射,再通过对流等方式传导给空气,使气温逐渐升高,这也是正午比早晨热的主要原因,和日地距离并没有直接关系。(作者是个理科极差的人,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真是绞尽脑汁,若发现错误,请看官们有砖轻拍,作者顿首再拜。)

《列子.天瑞篇》中杞人忧天的寓言大家也是耳熟能详。杞国有个人总忧心天塌地陷,自己将无处存身,因此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七)你真的看懂“愚公移山”了么(列子篇)

有人开导他说:“天不过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你弯腰挺身、一呼一吸,终日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要担忧它会崩塌呢?”

杞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开导的人又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积气中闪光的那几块,即使掉下来,气能伤着你么?”

杞人再问:“地陷下去该怎么办呢?”

开导的人继续说:“地是土块的聚积,四处都是,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忧它陷下去呢?”

杞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开导的人也放下心来,十分高兴。简直是双赢。

但看官们以为这个寓言只是嘲讽杞人吃饱了没事干,让大家不要学习他吗?No no no,这寓言还有下文呢,所以断章取义有时候简直是耍流氓…

有个叫长庐子的人,听说这件事以后就笑道:“虹霓、云雾、风雨、四季,这些是气聚积于天。山岳、河海、金石、火木,这些是有形之物聚积于地。知道天是积气,地是积块,为什么说天地不会毁坏呢?天地只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不过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大的东西。不知何处终结,何处才是尽头;而我们对此难以观测,难以认识。担忧它会崩陷,确实与事实差得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不一定正确。天地不可能不毁坏,若到它毁坏的时侯,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曰:“说天地会毁坏,是不对的,说天地不会毁坏,也是不对的。天地是否会崩陷,是我们不可能预知的事情。同理,人活着的时候,并不能体验死亡,死亡的人也再不能体验到生;来的时候不能预知离去的情形,离去的时候和也不能再次体验来的情形。天地是否崩陷,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虽然列子对于天地的解释以及对自然现象完全不可预知的看法,在如今看来,是有谬误的。但他主要的思想,就是任你自然界再如何变化无穷,我不悦生,不恶死,顺其自然,逍遥自适。不管天地是盈是亏,我在其中,不去想它。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因而废寝忘食;又因人言其不坏,复舍然而喜,这都不贴近“道”的真意。天地坏与不坏,不存于我心,那才称得上虚静,这也是体现列子“贵虚”的思想。

所以作者还要强调,断章取义要不得,不然你根本不了解整个故事究竟在讲什么。

《列子》一书里还有很多事迹带有神秘色彩。有的是引用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如汤问篇中讲到的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及夸父逐日。

有的则是一些奇闻怪谈,却又与今人所知的一些风貌、习俗相吻合。比如汤问篇中“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剔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燻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这段话颇符合某些地区的火葬习俗。战国时期,列子身在以土葬为主的中原,又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汤问篇中还有如下描写“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这名为归墟的海中无底之谷,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亚洲与大洋洲之间号称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十九世纪才首次发现的地方,其描述为什么会出现在《列子》中呢?

又如周穆王篇中所说的古莽之国和阜落之国的情形,分别与我们现在知道的极地气候与热带气候类似。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切都是巧合,还是列子真的乘风而游八荒了么?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七)你真的看懂“愚公移山”了么(列子篇)

我是剧透分割线

之前写完庄子,太急于给他和好基友惠施配CP,就先写了惠施,又因为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齐名(就好比南帝的一阳指和北丐的打狗棒齐名一样),所以后来又写了公孙龙。以至于现在要回过头来插播道家未完的人物,列御寇和杨朱。

战国风云之诸子百家(七)你真的看懂“愚公移山”了么(列子篇)

夏临与秋笙

理科超烂的文科人,爱甜品,爱电影,喜川菜湘菜,是个胸无大志、不学无术的资深宅基腐兼OCD患者。就酱。哦对了,性别女。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