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有关孝的名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关孝的名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03 16:06:21
阅读:
最新资讯《有关孝的名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内容是-有关孝的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原创首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这个字,在第一眼看到时,给人们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孩子正在背着一位年老的人行走。据有关史料记载,“孝”字最早出现在商代卜辞中。“孝”字由“老”与“子”两个字组成,是上下结构的会意字,意思是年轻人要搀扶着老年人。孝的观念,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历朝历代广为传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的名言:“天下什么事最大?孝敬父母的事是最大的。”



在中国历史上,孝,经过孔子、孟子进一步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已经深入民心。孔子对孝的阐述:“为人子女对父母讲话面色要和蔼,口气要轻柔,行为要恭敬。”而《诗经》上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说,如果孝子层出不穷,福运就会长久跟随。尊老爱老,是历史的积淀,更是一种不受任何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的自觉行为。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一次学生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和蔼可亲地说道:“如果你赡养父母时,总是绷着脸没好气地和他们说话,即使每天都给他们吃好鱼喝好酒、穿绫罗绸缎,也不能算做尽孝了。”孔子还说:“作为子女不要给父母增加更多的精神负担和痛苦。例如不要经常在外面和陌生人吵架,不要做损害父母形象的事情。在家里和父母说话,要做到面色和蔼可亲,口气慢声细语,行为恭恭敬敬。”



孔子还强调:“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年龄大了,一方面儿女感到非常高兴,另一方面儿女会产生恐惧感。那是因为随着父母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开始逐渐衰弱了,各种病患也会找上门来,死亡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这样一来儿女更要关心爱护父母。如果父母过世后,儿女把父母身上的优点长期坚持下去,那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表现。”



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时都要仔细观察,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和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谱一一记在心里。在一日三餐中,搭配出父母最喜欢吃的菜肴,供父母品尝。曾子时刻记着父母爱吃的食品,每逢出门,他都会带回来供父母享用,父母常常被儿子的孝行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次,妻子把没有蒸熟的白梨端给年迈的婆婆,曾子看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写一封休书将妻子请出家门。



从此,曾子既当父亲又任母职,没有再娶。儿子曾元长大之后,请求父亲接回母亲,使一家早日团圆。曾子认真地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位贤惠的女子嫁到丈夫家,要孝敬公婆,教育子女,辅佐丈夫。而你的母亲连为长辈蒸梨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还能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吗?还能承担起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吗?” 曾子践行了孝道,他把孔子的《孝经》整理完善,使其流传千古。



孝道能够发扬光大到今天,完全是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功劳。孔子的学生孟懿子曾向孔子问孝,孔子说:“孝是‘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在解释这句话时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依照“礼”来祭祀他们。侍奉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父母吃穿不愁,在此基础上,更要尊敬父母,让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



孔子提出,子女在父母死后,必须守孝三年。孔子的学生宰予说:“为父母守孝三年的时间有些长了,我看一年就足够了。”孔子听后很生气,难道宰予没有在父母怀抱里被呵护三年的经历吗?孔子为此提出:父母给了你生命,你就要加倍地善待父母。父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受苦受难,也要让子女吃饱穿暖。每个孩子出生后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不能自立,需要依赖父母而生存,因此父母死后,子女必须守孝三年才合乎情理。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古代规定,人活到六十岁不死要活埋。王家村的老金头儿快到六十岁了,儿子小金子把父亲藏到离家不远的山洞里。这天皇帝遇到烦心事:一个大国使臣在皇帝面前出了三道题,条件是如果答不上来,要给大国赔款。无奈之下,皇帝立即诏告天下:“有能答出三道题的人,将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小金子上前揭榜,把这三道题拿给父亲看。“这三道题不难。”父亲如此这般告诉小金子解题方法。小金子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在皇宫使臣问:“孔雀不吃不喝,应该喂什么?”“喂蜘蛛。”又问:“捶衣棒两头一般粗,你怎么分把儿和头儿?”“放到水里,捶衣棒把儿重向下沉,头儿轻向上浮?” 再问:“两匹公马,一样的个头儿,一样的颜色,怎么分出成马和马崽儿?”“乱吃草的是马崽儿,埋头吃草的是成马。”得知是小金父亲的智慧,皇帝大喜,从此废除六十岁人活埋的条文。小金子为父亲摆寿宴祝贺。老人每到六十岁大寿,儿女要摆下寿宴,为老人祝寿。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曾大力提倡孝道,并要求上自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熟读孔子的《孝经》。在民间提倡“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古训。朝廷要求乡里的秀才或族长们, 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讲解诵读《孝经》,以教育子民。康熙诠释“孝道”文化,并以多种形式将孝道扩展到邻里之间和各个村落,让孔子的《孝经》在民间开花结果。“千叟宴”是康熙、乾隆年间,开展得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尊老敬老活动。



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正月初二这天,康熙皇帝要在乾清宫举行盛宴,款待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满、蒙、汉文武大臣。初五则要宴请年龄在七十五岁以上的文武大臣。康熙皇帝和老人们开怀畅饮,让皇子、皇孙们站在旁边,给老人们斟酒添菜,场面热闹而温馨。为了记住这一盛宴,康熙皇帝即兴赋诗,并命令大臣们也随着“赋诗记事”,其中有一首名为《千叟宴诗》,老人们很是推崇,这“千叟宴”就由此流传下来了。绘图 王函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