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朕的大秦不可能亡_为什么秦孝公只有一个儿子

朕的大秦不可能亡_为什么秦孝公只有一个儿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9-13 11:36:09
阅读:

背景

《大秦帝国》里面有一幕非常感人:秦孝公病危时,情真意切地对商鞅说,太子能扶则扶,若不能扶,商君可自立!商鞅听了后背发凉,赶快表明态度:太子聪慧绝伦,绝对是个好君主,臣定当鼎力相助。

《大秦帝国》:秦孝公病危,下了一道军令,到底有多么不靠谱

电视里感人的一幕

害怕新君上位后陷害商鞅,秦孝公不顾国家分裂的危险:在商於大山里暗中布置了一支军队,当商鞅遇险时,抢救他的命!

初看时,佩服地五体投地,秦孝公真是一位宽宏仁慈的君王啊。事后慢慢琢磨,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秦孝公绝对不可能这么做,即使真的做了,也隐藏着险恶的用心

秦孝公绝不可能这么做

三个证据可以证明秦孝公不会这么做:

一、秦孝公不会这么做

1、制造动乱,不利于国家稳定

秦孝公把国君位子传给儿子嬴驷,再给商鞅预留一支军队,这不是制造分裂、动乱吗?

秦孝公是个什么样的人?21岁即位,之后兵分两路,西部狙杀西戎獂王,东方抵抗赵魏两国,不满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布招贤令,不昔痛骂不孝祖宗!贾谊是这么评价的: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大秦帝国》:秦孝公病危,下了一道军令,到底有多么不靠谱

影视里的秦孝公

有如此雄心之人,绝不可能留下一支可能叛乱的军队,给国家制造动乱。

2、秦孝公从不相信“禅让”的鬼话

商鞅刚到秦国时,就向秦孝公阐述尧舜禹治国的王道方法,秦孝公听得是呼呼大睡,说明在他心中根本就不信“禅让”治国的鬼话。一个成年人的思想、见识不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早期不信,后来有接受了,这不是扯淡吗?

秦孝公在位时期,做的事就是变法图强,收复失地,和魏国、韩国连续大战多次,走的还是“霸道”“富国强兵”的路。

《大秦帝国》:秦孝公病危,下了一道军令,到底有多么不靠谱

这样的秦孝公,会选择禅让吗?

一辈子鄙视王道禅让,结果临了临了,自己也做这件事,和自己的前期主张背道而驰,可信吗?

3、秦孝公一直在培养太子嬴驷

在秦孝公心里,嬴驷一直是个好太子,就算前面犯了法,也没废掉,说明寄予了厚望。事实上,秦孝公从没停止对嬴驷的培养,《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

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

外交历来是大事,何况是向周天子请功,要知道嬴驷当时年仅14岁!要不是有意培养他,你信吗?

二、秦孝公不敢这么做

1、秦国宫室不许他这么胡搞

秦国是和西戎部落战斗中强大起来的,秦国宫室历来不齿不孝之君,万一出现的话,也会派人干掉,另立贤明。秦国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就有两例,近的就有:秦孝公的父亲能登上君位,就是因为前任国君幼小,母亲胡搞,庶长改起兵将他们母子沉入河底,迎回逃亡的公子连。

如果秦孝公敢如此不上道,随时就会面临被处决的风险。

2、如果他非要这么做,会面临怎样的下场?

历史上确实有英明国君想做分裂国家的事情,结果怎么样了?被王室围困,活活饿死!

历史上赫赫大名的赵武灵王在退位后,看到大儿子跟小儿子下跪,心里十分不忍。就想把赵国一分为二,两个儿子都做君王,这一行动遭到了大臣、王室的强烈反对。最后大儿子造反时,把他拖下了水,他的叔叔亲自带兵,在剿灭了叛乱后,大军围困赵武灵王的住所,不给他食物,一代英主被活活饿死。

如果秦孝公坚持这么做,后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三、倘若真有这件事,秦孝公的目的是什么?

​秦孝公不可能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那么不妨做个假设,秦孝公真这么做了,他的目的是什么?

1、防止商鞅真的造反

商鞅的封地在商於,假若他选择造反,只可能在商於起兵。那么把一支军队隐藏在商於大山的目的就很明显了:

一方面方便侦查,窥视商鞅的一举一动;

另一方面,商鞅真的造反了,就可以迅速出击,快速歼灭。

2、为诛杀商鞅制造证据

商鞅主政秦国近20年,又带兵打过仗,在秦国有很多拥护者,如果他要跟新君对着干,很可能新君不是他的对手,国家就会陷入内斗,对发展很不利。

倘若新君胡乱安插罪名或者罪名不恰当,处理了商鞅,对国家形象有很大的伤害,以后中原士子就不敢到秦国来了。

君王要处置大臣,最好的罪名就是谋反。把军队提前埋伏在商於大山里,在关键时候,打着商鞅的旗号造反,商鞅就算长十张嘴恐怖也说不清,趁机处置了他,别人也没话说,君王还能落下好名声。

历史上类似的阴谋不计其数,杀伤力往往很大。

商鞅的悲剧早已注定

以上我们分析了,秦孝公不可能做如此愚蠢的决定,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势,商鞅非死不可,以秦孝公的眼力,自然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才敢放心离去。商鞅为秦国奉献一辈子,下场如此凄惨,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一、杀掉商鞅可以平息贵族愤怒情绪

商鞅变法侵害了贵族的利益,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法令明确规定,没有军功的就不能继承爵位。按照以前的规矩,贵族子弟是用不着上阵杀敌的,生下来就可以继承爵位了。现在商鞅来了,硬逼着这些锦衣玉食的贵胄上阵杀敌,既然上战场,就有可能伤亡。要是哪家贵族的子弟战死了,绝对要恨商鞅一辈子,恨的人多了,商鞅的仇敌也就多了。很多贵族都是根节相连的,想把他们全部处置了,也不现实,但处理一个人人喊打的商鞅就容易多了。

《大秦帝国》:秦孝公病危,下了一道军令,到底有多么不靠谱

杀商鞅的声音很多

强势的政治人物,往往容易树敌,敌人多了,下场一般都不太好。

二、商鞅功高盖主

自第一次开始变法,商鞅虽然仅仅是左庶长,算是一个中级官员,但很多国家大事都有参与,具体处理了很多事物,自成一套班子;第二次变法后,商鞅更进一步,升为大良造,已经跻身国家高层;西鄙之战中,商鞅战功显赫,已经获得封邑,得“商君”称号,无论是官位还是威望,秦国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匹敌。

《大秦帝国》:秦孝公病危,下了一道军令,到底有多么不靠谱

商鞅封爵

秦孝公在位时,自然压得住商鞅,新君年少(嬴驷继位时年仅19岁),还能镇得住他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光曹操这样想,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这样想!

令君王忌惮的人物,很少有好下场。

三、商鞅与继任者有私仇

嬴驷年少时,在老世族的教唆下,违反了新法,商鞅处置起来毫不含糊,虽然没有被直接惩罚,但对他的老师可没客气,从此小小的嬴驷心里对商鞅就留下了恐惧的病根。就像有的小孩子小时候受到了惊吓,多年后威胁虽然早就称不上威胁了,可潜意识里还会害怕一样,嬴驷面对商鞅就是这种感觉。

一朝大权在握,往往会下重手,商鞅被五马分尸是这样,张居正被抄家,万历皇帝也是这种心态。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商鞅是非死不可了。

急流勇退方可保命

陷入绝境的商鞅还有救吗?当然有,就四个字“急流勇退”!

《大秦帝国》:秦孝公病危,下了一道军令,到底有多么不靠谱

重臣保命的法宝

商鞅被处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功高盖主,历史上功高盖主又能全身而退的重臣,就常用这个方法来保全性命。

最有名的就是张良,汉高祖刘邦就直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听了,估计后背冷汗直流,你想,都天下太平了,假若你再运筹帷幄一番,老刘家还能坐稳江山?张良很聪明,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了归隐,最终保全了性命。

倘若商鞅不贪恋权位,在秦孝公时期及时辞官归隐,最好在变法差不多的时候、西鄙之战前,我想嬴驷是不会处理他的,一旦没有了威胁,之前的那些小纠纷就会慢慢消失的。

实际上,商鞅的好友赵良就劝说过他,可惜商鞅没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耀武扬威,结果五个月后就出事了。

结论

1、秦孝公不可能也不敢给商鞅留一支军队,用来保命;

2、倘若真有这件事,用心一定很险恶;

3、商鞅已经陷入死局,又没有急流勇退,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电视、小说对普及历史有很大的作用,但往往会进行美化。我们在看电视、小说时,要学会思考,多角度的分析事件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