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兰亭序的书法艺术_兰亭集序是哪位书法大家的作品

兰亭序的书法艺术_兰亭集序是哪位书法大家的作品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05 02:47:28
阅读: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提及书法艺术,就不能不使人想到王羲之,想到他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王羲之写下的《兰亭序》被后人所传诵。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当时的政治延续了西晋士族阶级的腐败习气,以无所作为求安静。在这种政治气氛下,官僚士族只知争权夺利,醉生梦死。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愿在朝而处野。一批累年不得升迁的轻职闲廪者也干脆隐遁以待时机。这些人任情不羁,脱落行迹,放言高论,崇尚清淡,所作所为惟一己之好是从。

时代风气如此,而王羲之世代贵族,家族中从将军、尚书到刺史、丞相,位居清要参与朝列者多达二十余人。青年时代的王羲之就对文人士大夫的清淡风气心存不满,一次,谢安邀他同游冶城,登高望远,谢安心骜八极,顿生高士隐逸之情,王羲之当即给予批评:“夏禹胼胝,文王旰食,今四郊多垒,宜自思效,而虚淡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王羲之出身于豪门贵族,又有博学多才的名声,深得达官贵人的青睐,因此,官禄爵位可谓囊中之物,唾手可得,对此王羲之既自信又自负。朝廷曾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没有接受,后来又授予他护右将军的官职,他考虑再三,终于做了殷浩麾下的护军将军。

在任护军将军期间,荆州刺史桓温声威大振。朝廷畏惧桓温势力,便视殷浩为心腹,统管扬、豫、徐、衮、青五州军事,用以箝制桓温的势力,当时荆州的经济与军事力量雄厚,东晋王朝陷入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重重矛盾之中。面对这种局势,王羲之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睦,不宜内构嫌隙”,因此竭力上书劝殷浩与桓温和好。但是殷浩始终没有听取。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王羲之像》 张大千画


王羲之仕途不是很顺利。45岁时,自护军出迁为右将军、会稽内史,他十分郁闷。王羲之在职期间,会稽灾荒迭起,他不避权势,民有饥色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他还多次上疏论辩。但是东晋王朝的整个形式却越来越糟。东晋政权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只得把某些州郡拨归桓温来节制。桓温乘机上表弹劾殷浩,殷浩因而被废为庶人。桓温成为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对此王羲之深表遗憾,对手得势,他更感到前途渺茫。

王羲之于永和11年辞官告别政坛。会稽风景秀丽,一时名士多乐居其地,王羲之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好不快哉。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晴朗的春天。王羲之与孙统、公孙绰、王彬之、谢安、郗昙、王蕴、释支遁道林等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再加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同游人豁心开怀,酒酣赋诗,王羲之挥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序》,把崇尚自然的心态、虚灵的玄学意境,表里澄澈的人格,自然奔放的个性,一寓于书: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兰亭序》文字与其誓墓文“每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其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固寤寐永叹,若坠深谷”之意如出一辙,都真实反映了王羲之最后几年做官时的心态,形骸虽然尚不得不存留于官场,出世已完全成为他的主导。欣赏《兰亭序》中的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在熟稔的技巧背后,这是书法家自由心态的罄露。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兰亭雅集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也抒发了对人生与宇宙的感慨。明代袁宏道《兰亭诗》云:“羲之之兰亭记,于生死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王羲之发出的茫茫浩叹,之所以会成为不朽的声音,是因为其对人之生死的冷静认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的对人身在宇宙地位的冷静心态。抛弃所有的幻想,无可回避地站在生死问题面前,顺天地大化,与万物同归,这是一种带着苍凉的旷达心态,人终于站在理性的制高点上直面死生难题,从而显示出意志的力量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曲水流觞


东晋文人在自己内心世界里演绎着放达和超越,他们在精神天地里发展和丰富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成了真正的精神贵族。我们说晋人书法之“清”,是清而温和、清而真切的气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魏晋风度”为后人所仰慕。徜徉于其书法作品中,会有飘逸洒脱、超然绝俗之美感。《兰亭序》之美就是一种极致,精到细腻的用笔,丰富多彩的造型,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审视,都妙不可言。浸透着作者的灵性,寄托了书法家无限情思。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现存《兰亭序》摹本真伪存疑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颖上本”、“落水本”,等等。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三件《兰亭序》摹本和柳公权《兰亭诗》、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及高宗弘历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内府钩填《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于敏中补《戏鸿堂帖》柳公权《兰亭诗》阙笔本,命工摹刻在八个石柱上,名为《兰亭八柱》。上图为“兰亭八柱亭”▲

中国书法史——兰亭序


《兰亭序》真迹虽殉葬昭陵,但它经过摹、刻流传,各种本子不下数百种。清乾隆年间赵魏首先怀疑《兰亭》真伪,说:“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清光绪年间李文田认为《兰亭》其文伪托,其书也为后人伪造。1965年掀起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郭沫若为主的一方认为“伪”,另一方高二适等起而反驳。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论辨》,收集有关论文十八篇。此后又有许多论著讨论《兰亭》真伪。有学者认为,对于《兰亭》真伪的考辨,既要着眼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更要着眼于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一代“书圣”的创新动因和成就。当然,还有赖于更多的文物发掘,也许有朝一日会有科学的结论。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