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孙子兵法揭示的军事规律_孙子兵法用兵原则

孙子兵法揭示的军事规律_孙子兵法用兵原则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9 21:17:35
阅读:

《孙子兵法》军争篇:在战场上,你需熟知的用兵法则(上)

《孙子兵法》是一部最具智慧的兵法奇书,但凡是想要了解和熟悉战场上用兵的,没有越过这部书而去了解兵法的。当然,在《孙子兵法》里面所有的兵法原则以及战略并非完全适用于任何时代,因为作为《孙子兵法》的创造者兵圣孙武是基于战国时期的战场形势以及当时武器发展之上而提出来的,相比于当今时代的发展,武器已经完全不对等。但其中的智慧谋略以及兵法思想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这就是《孙子兵法》的魅力所在,也是《孙子兵法》能够流芳千古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孙子兵法》中那些在古战场上,你不得不知道的用兵法则。

解读《孙子兵法》军争篇:在战场上,你需熟知的用兵法则(上)

《孙子兵法》军争篇

用兵法则一:敌我的“迂直之计”。

何为“迂直之计”?《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出: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这句话所说的“迂直之计”是,在我们与敌人共同赶赴作战地点的时候,尤其是我方部队离作战地点的距离远大于敌人与战场的距离时,我们需要想办法阻碍敌人前进的速度和拖延敌人达到战场的时间,以便于我方军队能够先于敌人达到战场。

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先于敌人达到战场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在敌人距离战场近于我们时,我们需要想办法让敌人去战场的路尽可能绕一些,而我们的路尽可能笔直一些。

那如何才能做到让敌人去战场的路变得弯曲?可以用小的利益去引诱他们,可以派一支轻骑去骚扰他们等等。从而占有战场上有利地形。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武所提出的“以迂为直”的用兵法则是将不利我军的条件变成有利于我军的条件。这一点,我认为纵观历史战例,唯有西楚霸王项羽做的最好,将这一谋略发挥的淋漓尽致,霸王的“破釜沉舟”之战,将敌人以逸待劳、兵力众多的这些不利于楚军的优势化为虚有,“破釜沉舟”以绝后路无疑最大化激起了楚军的士气以及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勇气。最后也因此成就了经典的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若说项羽有勇无谋,那就是有失偏颇了。若说霸王没有读过兵法,那便是奇才了。

回到孙武所说的“迂直之计”,试想一下,为什么孙武要单独提出“迂直之计”?若是没有“迂直之计”军队会怎样?

在我方部队距离战场比敌方远的情况下,还想要比敌人早一步到达战场,那就必须于敌人两倍行军速度前进了。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士兵们丢下辎重与粮草去竞速,要么卸下盔甲和装备行军,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即使先于敌人达到战场,也是不利的,没有盔甲辎重,拿什么与敌人作战,没有粮草怎么和敌人持久消耗?若是这样,还没等到与敌人作战,自己军队就不攻自破了。即使是将领带着一支强壮的部队先达到作战地点,这也是十分不利的,如果碰到敌方大军,则有可能我方将领被敌军所擒获。所以,按照常规作战来看,在面对不利于我方的条件下,是很难取得制敌先机的。这也是孙武提出“迂直之计”的原因了。

解读《孙子兵法》军争篇:在战场上,你需熟知的用兵法则(上)

三军待命而动,准备前往战场

三国时期,曹操在一次行军中,遇到方圆百里没有水源的情况,但士兵们此时已经干渴难忍,没有力气继续前进了。曹操于是骗士兵们说,只要继续往前走,翻过前面那座山,那里有一片梅林,就有梅子吃了。士兵们听到前面有梅林,于是浑身充满力气向前奔去。最后虽然没有梅子林,但到了有水源的地方。这也是“望梅止渴”的由来,曹操虽然骗了士兵们不可取,但让他们坚持到了水源的地方,也提高了行军速度。这也是一种较于常规行军而言,能达到迅速行军的例子了。

用兵法则二:不知道诸侯的意图不能结盟,不知道地形险阻不能行军。

兵法有云: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这两点的意思很明了,在不知道诸侯国或邻国的意图与目的时,不能与其相交。为什么这么说呢?唇亡齿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在春秋时期,有这样三个国家依次相邻:晋国、虞国、虢国。其中晋国是大国,但晋国想吞并虢国而向虞国借道,然而虞国与虢国向来交好,因此晋献公担心虞国不肯借道,又听说虞国国君十分贪财,便将自己心爱的宝马与美玉赠送给虞国国君。虞国国君看到晋献公送来的宝马与美玉,十分高兴。尽管此时的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国国君进言权衡其中的利弊,说明虞国与虢国唇亡齿寒一样的关系。但虞国国君不以为意,并没有采纳宫之奇的建议。还是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果然最后如宫之奇所言,晋国将虢国吞并后,在回来的路上将虞国也吞并了。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典型的战例。尤其是诸侯大国之间,不知道其他的国家前来结交的真正目的,因小利而轻易与其相交,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这也是在战场上用兵时需要慎重考虑的一点。

解读《孙子兵法》军争篇:在战场上,你需熟知的用兵法则(上)

诸葛亮引军渡河

在不知道行军的地形是否险要的情况下行军,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平定南王孟获,虽然将其七擒七纵,使其心服口服,但在此期间,也付出惨重的代价。诸葛亮率军南征的路途中,恰逢当时天气炎热干燥,士兵们口渴不已,便误饮了四口毒泉之一的哑泉,士兵们喝完之后腹疼难忍,不能言语,几乎都中了泉毒。后来幸于当地一名隐士带诸葛亮走出丛林,喝了安乐泉的泉水,才算解了士兵们的毒。但也因此行军损失惨重。可见,即使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不知道山林、沼泽、地形险要的时候,行军也会遭遇未知的危险,而此时,若是有熟悉当地环境的村民作为向导,那就要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危险和困难。所以,“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这一点很重要。

用兵法则三:行军作战少不了诡诈之术,分兵合兵之法在于变通。进攻和争夺敌人的疆土时,需要兵分几路,守住自己的疆土时,需要重兵派守要塞之地。

战场上行军作战诡诈之术用来迷惑敌人,夺取先机,掌握战场主动权,但不管如何分兵合兵,如何排兵布阵,重点是在于变通,灵机应变是为了更好地调整策略战胜敌人。当不能力敌时,不一定非要从正面与敌人对抗,两军交战也并非只有兵戎相伐,利用周围环境的优势采用相应的办法才是制胜之道。诸葛亮一生许多胜绩就在于灵活多变,无论是诈敌之术的“空城计”,还是“火烧赤壁”的火攻之法,都不拘泥于一种作战形式。唯有兵法变通才是制胜的准则。

解读《孙子兵法》军争篇:在战场上,你需熟知的用兵法则(上)

诸葛亮在设“疑兵”的诈敌之术

在进攻敌人城池或者夺取敌人封地时,兵分几路才能使敌人腹背受敌,相互辖制,让敌人首尾不能呼应,也让敌人难以防守,一路大军只需严防一处,数路大军则要处处设防,如此一来,便分散了敌人的兵力,敌人也不知道我军会进攻何处,若是我军集中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一处,则敌人难免会自乱阵脚。从而各个击破。在防守自己的疆土时,需要集中兵力扼守那些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及军事要塞。并且设立的军事重地之间能够相互呼应,形成一层强大的防御屏障。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些兵法原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些用兵法则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我方优势,只要朝这个用兵目的出发,一切的计谋与兵法战略的施展都是有意义的。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