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荀彧台词-忠于自己,忠于信仰,解读无双国士荀彧

荀彧台词-忠于自己,忠于信仰,解读无双国士荀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31 19:43:19
阅读:
最新资讯《荀彧台词-忠于自己,忠于信仰,解读无双国士荀彧》主要内容是作者:倬琰无双国士,有才有德还有颜值;王佐之才,能安邦能定国却甘守幕后;矢志不移,谁都有自己的选择,但不是谁都能坚持自己的选择。-荀彧台词,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作者:倬琰

无双国士,有才有德还有颜值;王佐之才,能安邦能定国却甘守幕后;矢志不移,谁都有自己的选择,但不是谁都能坚持自己的选择。



┃少年天才名满天下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时人尊称"荀令君"。


【荀彧像(古本《三国演义》)】


荀彧出身于当时著名的世家大族之一——颍川荀氏,为荀子之后。颍川荀氏用一句"烂大街"的话形容,就是人才辈出。其祖父荀淑,号为神君,素有才德,更重要的是他有八个儿子,各个堪称人才,时号"荀氏八龙"。


"荀氏八龙"奠定了荀氏在整个天下的家族地位,颍阴令苑康甚至将荀氏一门媲美上古高阳氏的八才子"八恺",荀氏故里"西豪里"也被改名为"高阳里"。


荀彧是"八龙"第二荀绲之子,而荀彧的八位叔伯中,最有名、官职做到最高的,便是第六子、其叔父荀爽。荀爽屡召不仕,最终在董卓的胁迫下出仕。之后从一介布衣到成为司空、位列三公,仅用了95天。


在此家风、门教下,荀彧也自小受到了极好的熏陶,"少有才名"是这样的神童的标配,"王佐之才"更是小小年纪便从南阳名士何颙那里得到的称赞。


那时没有科举,但对于荀彧这样的名门之后倒不成问题,尤其他还真的有才学。因而189年,25岁的荀彧被举为孝廉,成为了一名小官。但因为天下纷扰、暴乱丛生而弃官不就。


好的判断力是从小养成的,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可以作证。董卓乱政后,荀彧敏锐地意识到处于四战之地的颍川必定首当其冲。于是他四处奔走,劝说乡里远走他乡避难,但绝大多数人安土重迁,不愿意搬走。无奈荀彧只得带领自家宗族迁往相对平静的冀州,果不其然,颍川后来饱受战火。


一个人能成功,除了能力,眼光与选择同样很重要。荀彧一生最重要的选择,便是曹操。当时,十八路诸侯酸枣联盟抗董,却貌合神离毫无进展,这同时让荀彧看明白实力最强大的袁绍成不了大事,虽然袁绍将荀彧奉为上宾。


于是,公元191年,决定荀彧、曹操甚至东汉形势的事情发生,荀彧离开袁绍,赴东郡投奔曹操。荀彧的到来,让曹操看到了希望,甚至说出"文若就是我的张良",这样的赞叹。而荀彧也从此开始了施展自己理想的一生。


荀彧对曹操的作用,远不止是一个"军师"或者"参谋",用钟繇对荀彧的评价来说"明君以自己的臣子为老师,然后与他交朋友,曹公每当有大事,都会先向荀君询问"。亦师亦友,这是两个人之间最好的关系。


荀彧不仅是出谋划策的张良,更是稳定后方的萧何。194年,刚刚做兖州牧的曹操,在征陶谦的途中,因陈宫和张邈的叛乱而不得不面对吕布、郭贡等人的进攻。只有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城池坚守的情况下,荀彧果断判断郭贡与吕布等人关系不牢,先把他说服将至关重要。虽然夏侯惇极力劝阻,荀彧依然亲自出城面见郭贡,成功让其退兵。而少了一路大军围困的兖州三城,困难便少了很多。


在此情况下,荀彧与程昱、夏侯惇等人在曹操回师前力保三城不失,帮助曹操有机会回来后整兵备武击败吕布,在兖州站下脚跟。兖州的巩固是之后曹操谋取整个中原的基石。


荀彧对曹操的建议,从不单纯是一场战争的胜败,而是着眼于战略上的成功。就像195年,曹操想趁徐州牧陶谦死亡的当口,夺取徐州。但荀彧却提出,当年刘邦保关中和刘秀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自身然后图取天下。因而应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这样就可以灭吕布、讨袁术,徐州则待兵强马壮之时再攻打。曹操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屯粮蓄力,之后大败吕布,从而将整个兖州收复。


公元196年,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件事: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这三件事让曹操取得了征得天下的优势,却也为日后的决裂留下了隐患。其中"奉主上以从民望"和之前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型。这暴露了荀彧与曹操政治理想的不同。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是荀彧对曹操最重要的帮助。荀彧曾劝阻曹操先不要讨伐袁绍,而是解决掉吕布再说。之后又在官渡之战前陈列袁绍之过失与不足,给予曹操信心。200年官渡之战对峙时,曹操一度想撤退,却因荀彧的劝说:"虽粮少,但未及楚、汉在荥阳、成皋的时候。先退的人必被动,主公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扼对方咽喉已半年。敌势锐气力竭,很快就会有机会。"而最终坚持下来,战胜了袁绍。


之后,曹操不断封侯进爵,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则渐行渐远,最终在212年曹操意欲封"公"的时候憾然决裂。荀彧在这年被派往谯县劳军,并最终在寿春去世,终年仅50岁。



┃说不清死因却死得明白

曹操晋封"魏公",是这两位相识几十年的至交关系决裂的原因,也是导致荀彧最后遗憾去世的导火索。


公元212年,做了多年丞相且业已封侯的曹操,开始想要更进一步。以董昭为首的大臣们开始鼓噪让曹操进爵魏国公。这即使在皇权扫地的东汉末年依然是件大事,封公就要建国,这让本就脆弱的曹操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虽然有很多有实力的大臣在力推这件事情,但作为汉朝的尚书令、群臣之首、曹操多年的至交,荀彧的意见可以说至关重要。因而领头的董昭便向荀彧征求意见,出乎意料却又意想之中的,荀彧表示了反对。


这不得不说对曹操的影响很大。且不说作为知己却反对自己而导致内心不平,荀彧的反对对于这件事的向下进行是最大的阻力。而这一年,曹操南征孙权,趁着让荀彧到谯县劳军的时候封荀彧为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也就是"合法"的将荀彧留在了军中。跟随讨孙军队的荀彧走到寿春的时候病倒并留在了那里,没过多久便去世。


关于荀彧的死因,在各种史籍里有不同的记载。


【荀彧(影视形象)】


  • 《三国志‧荀彧传》里说,(荀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即因为忧郁成疾,抑郁而死。
  • 而在《后汉书》和《魏氏春秋》里记载的,则是演义里的蓝本,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旋即服毒自尽。
  • 《献帝春秋》则认为,汉献帝的伏皇后写信请父亲伏完诛杀曹操,这封密信荀彧看过,但荀彧没有告诉曹操。后来伏完败露,荀彧怕危及自身而向曹操解释自己跟曹操说过这件事,但曹操忘了。曹操因此让荀彧杀掉伏皇后,荀彧不愿意,于是自杀。

对于荀彧之死的这些记载,除了《献帝春秋》过于荒诞不经外,主要是在其他两种有争议。当然,确切的死因已经无从得知,但可以证明一点,荀彧之死,虽不知为何而死,却死得明白。无论是"心寒"自杀,还是被逼自杀,荀彧都是死在自己的选择。


荀彧并非反对曹操取天下,他反对的是曹操这个时候取天下。荀彧一辈子的目的就是辅佐一人,无论是曹操、还是汉室,让天下安定,这个唯一的信念是不动摇的。而回到那个时刻,如果暂不考虑曹操自己的不得已,天下还未安定,这个时候封公进王会让天下重新混乱,这是违背荀彧的理想的。


从董昭为曹操称公向荀彧征求意见时的回答,就能看出荀彧的想法:"曹公兴义兵平定天下,安定国家,秉承的就是忠诚的内心和谦让的原则,你们如果真的忠诚,就不应该为这事煽风点火"。他不是反对曹操更进一步,他是反对曹操这个时候、以这种方式更进一步。


这是曹操想看到的情况么,自然不是,但曹操已不能停下,为了子孙他只能前进。荀彧同样没有选择,继续下去,大汉倾颓,将没有汉臣可做;不再支持曹操,曹操也容不得自己,自己也不会去为别人效力。才高如荀彧,不可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因而,只有死这个选择。


荀彧的死因,只能继续交给后人们评判,究竟是哪一个,也只取决于自己愿意相信哪一个。但荀彧却死得很明白,他知道天下离安定已经不远,却不愿眼看着在最后的关头以自己不能接受的方式达到成功。他既非死于对汉室的"愚忠",也非死于对至交的"寒心",而是以死明志。当理想一致,我尽全力帮你;当道不相同,如果我别无他法,就以死来坚守住自己最后的信念。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汉室忠臣&魏家股肱

上面说了很多,荀彧一生为曹操出谋划策、定鼎局势的事情。不禁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相助曹操甚多却一生在汉室居中持重的荀彧,到底是汉臣,还是魏臣。


【曹操(影视形象)】


荀彧是一个看得懂现实的人,当时的历史情况,只有曹操才有机会且有能力让国家不再乱下去。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但他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个因自小的教育而一意匡扶的天子,是荀彧拗不过来的理想与信念。


帮曹操,因为这是理性的选择,没有什么比天下重归稳定更重要,所以他是魏氏最重要的股肱;扶皇帝,这却是荀彧内心唯一不肯放弃的理念,以汉家天下重新平静对荀彧同样重要,所以他也是汉室最坚强的忠臣。


对于荀彧,不能也无需区分他到底是汉室还是魏家的臣子,无论帮谁还是反对谁,都是因为天下苍生这个原因罢了。


苏东坡对荀彧的评论更加深入骨髓,可能是作为古人,更能以比现代人相近的心态与理念解读荀彧。苏轼认为,荀彧是高贤大德,在汉末动乱中,看得出能定鼎天下的非曹操莫属,这是一生做汉臣的荀彧却终生在辅佐曹操的原因。荀彧与曹操亦师亦友,交流的都是天下大事,荀彧岂非看不出曹操的心思。只不过他希望的是,如果天下安定,这个所谓的天子之位不得不落到曹魏身上,就如同周文王顺势而取天下,自己却没有强求做天子一样。这应该是荀彧最真实的想法。


曹操自己所说,如果没有自己,将会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种情况确实真的可能发生,而那样天下就会更加民不聊生,荀彧又怎愿意。所以,荀彧知道曹操要做的比自己希望他做的要远,但还是选择做"半个魏臣"。同时荀彧也一生只做汉的尚书令,不弃自己的"半个汉臣"的身份,直到自己两边都无法做,只能以死明志。


【荀彧(艺术形象)】


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认为,荀彧既非助曹魏倾覆汉室、也并非"傻傻的"为汉室而不知道曹操之心,只是为了安定天下这些并不重要,最终「霸业旣隆,然后亡身殉节」,是大圣大贤所为。



是汉臣,还是魏勋。是帮助曹操拓展霸业的"帮凶",还是搀扶着汉王朝而不倒的"功臣"。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无双国士"的名号永远配得起。为自己坚守的信念而死,应该是最好的归宿了吧。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