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 > 言的成语-天蚨园之列子——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

言的成语-天蚨园之列子——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1 11:03:39
阅读:
最新资讯《言的成语-天蚨园之列子——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主要内容是天蚨园会议室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言的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培训、旅游接待、团体聚会、禅修辟谷、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生等活动。历史上颍考叔、管仲、鬼谷子、张良、李渤等均在此隐居耕读,号称天蚨园五友。天蚨园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对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坛、战国鬼谷子道场、隋唐文中子龙门等。蚨子学堂是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概念建立的一个国学讲堂,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蚨子学堂所教乃大人之学,定位为实学。追求真才实学,修炼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谈心性,也不沉迷逐物异化。凭盛德立命,以大业安身。


今天讲讲列子“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境界有多高?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像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百丰、史疾。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 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 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思想,《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开创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先秦散文文风。


《列子》


《列子汤问·不射之射》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邯郸有一个青年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思索,青年的名字叫纪昌,他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天下第一的神射手。


现在纪昌要到飞卫家去。


要说飞卫,他可是邯郸城内最好的射手。他把柳树叶子涂成红色,然后,在百步以外,一箭接着一箭,以飞快的速度,把红色的柳叶全部射了下来。纪昌便毫不犹豫地要拜他为师。


纪昌对飞卫说:“请收我为徒弟吧”。


飞卫说:“哦,你要学射箭,还为时过早啊。在这以前你必须先学会几件事,你要学会不眨眼,等你学会睁着眼睛睡觉的时候,再到我这里来吧。”


纪昌听了这话如获至宝,跑回了家。


但真到练的时候就犯难了。平时眼睛几乎是隔几秒就自然地眨眨,怎么才能不眨眼睛呢?正好妻子在旁边纺织忽然,纪昌想到了一个主意,纪昌回到家里盯着织布机的梭子练习眼功。


两年后,他练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哪怕是灰沙吹到眼睛里头,他的眼皮都可以纹丝不动,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整夜不闭眼睛了。


他感到很满意,便赶紧跑去把这个成绩向师傅报告。


谁知飞卫去说:“你要学射箭还差得远那,这芝麻上的字,你能看得清吗,”纪昌摇摇头。“从今以后你要学会看,要把小的看成大的,所谓见微知著,那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纪昌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乞丐正在抓虱子,纪昌觉得眼前一亮,他又想起了一个主意:“来,把你身上的虱子卖给我吧”。


乞丐有点莫名其妙,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人,居然要买什么虱子。


纪昌的主意早就想好了,用一根头发把虱子系上,吊在朝南的窗口,从早到晚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它看,纪昌坚韧不拔的看着吊在头发上的虱子。


虱子换了不知道有多少,看着、看着三年过去了,箭丝毫不差的穿透了虱子的心脏,而且,还没碰着拴着虱子的那根头发。


纪昌立刻去把这喜讯禀告师傅,师傅说:“行了”


飞卫要纪昌站在百步以外去射那柳树叶,纪昌箭箭命中。


“好极了,”飞卫非常高兴。


从这天起,飞卫开始为纪昌传授射箭之奥秘,纪昌的进步快得惊人。


一段时间后,飞卫对纪昌说:“现在我已经没什么可教你的了,这把杨干麻筋的名弓就送给你吧,你已经是天下闻名的射手了”


纪昌暗自揣度:“你已经是天下闻名的射手了,可是,他并没有说我是天下第一的射手啊,我要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名射手”


纪昌暗想,要把师傅射死,嘴里叨咕着:“我一定要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名射手”。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天,纪昌偶尔走到旷野上,他突然看到在远处师傅只身一个人向他这边走来,纪昌开始向师傅进攻了。


师傅看到纪昌向他射箭,也拔出弓箭向纪昌射的箭射去。


两支箭尖在空中互相击中,一箭接着一箭,飞卫的箭已经射完了,可是纪昌还有一支,纪昌毫不犹豫,射出了最后一箭,师傅一动不动。


当箭快到眼前的时候,只见师傅张开嘴一口咬住了箭尖。


纪昌感到一阵羞愧,飞卫却感到放心了,因为自己终于摆脱了危机,同时又对自己的箭述感到十分的满意。


刚才的憎恨已经烟消云散了。飞卫说:“你要想在箭术上登峰造极的话,峨眉山上有一位叫甘蝇的老师傅,他的箭术和我们相比,简直就是一天一地”。


纪昌立刻动身,向峨眉山出发。


“他的箭术和我们相比,简直就是一天一地”。这句话深深的刺伤了纪昌的自尊心。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要想当天下独一无二的射手,那简直就是没有指望了。


历经艰辛,终于见到甘蝇后,纪昌马上跪下:“弟子拜见师傅”。


听到纪昌的声音,老者回过头来,这位老人好像已经超过一百多岁了。


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夫,纪昌急不可待的要求老人看看他的箭述,纪昌搭弓向天上射去,一箭就射下来两只飞鸟。


“看来射是会射了,不过射到底这只不过是射之射而已,呵呵,看起来好汉还不知道不射之射吧。”


纪昌暗想:“不射之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跟我来!”老人招呼着纪昌向山顶走去。


这时候狂风大作,老人站在悬崖边上的一块石头对纪昌说:“怎么样,站在这块石头上再来表演一下刚才的射技如何”。


不料纪昌刚站在悬崖边上那块石头上,那块石头就摇摇欲坠,吓得纪昌趴在了那块石头上,老人将他扶了下来,纪昌下来惊魂未定。


“呵呵呵,好好好,让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真正的射!”


说罢,老者健步走向那块石头上,尽管那块石头也同样是摇摇欲坠,但是,老者却泰然自若。


这时天上刚好有一只飞鸟。老者挥手做拉弓之状,纪昌问道:“师傅,你怎么不拿弓啊?”


“弓,哈哈哈,要弓的话,那只是射之射,既不要弓也不要箭,那才叫不射之射呀”


只见老者手一弹,天上那只飞鸟就吓得掉了下来。老者抓起那只鸟,又把那只吓坏的鸟放飞了。


纪昌惊讶万分,觉得自己活到今天才第一次看到了箭术深奥。


纪昌在这位老人那一住就是九年,九年之后,纪昌从峨眉山上下来。


然而见到他的人都十分惊愕,他的面容完全变了,以前那幅精悍好胜的表情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温和慈善与世无争的神色。


整个邯郸城沸腾了,人们都期待着能看一下天下第一名射手的武艺,纪昌去学了九年,肯定是神功魅力,奇妙无比的拉。


纪昌去拜见飞卫时,飞卫一见到纪昌的脸,便惊讶万分的叫了起来:“唉呀,这才是天下真正的天下第一的高手啊,我辈是望尘莫及的拉”。


纪昌似乎根本没有理会众人的心意,毫无在众人面前露一手的意思,可那以后却有不少的传说,在人们中间不胫而走。


有个小偷,自己坦白说,有一天晚上,他想趁夜色潜入纪昌家行窃,忽然,一道寒光从纪昌家射出来,小偷哎呀一声就从墙上掉了下来。


另外,有一个住在纪昌家附近的商人说,有一天晚上,他亲眼看到纪昌在自己家的上空,忽然手里又拿起弓来,跟古代的后翼、养由基在一起比武,


又是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手不持弓的名射手成了整个邯郸城的骄傲,纪昌说:“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


在纪昌去世的前几年,他应一位好上朋友的邀请到他家去做客。


在门口,他看见了一件东西,那个东西他觉得自己以前是见过的,于是他就问:“这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的?”


主人以为客人在开玩笑,便笑而不答。


然而年迈的纪昌却是十分认真的,他又问了一遍,主人感到纳闷:“呵呵,这个老头,他在想些什么那?”


当纪昌追问了三遍之后,主人才感到事情不对头了,脸上露出惊愕之色,慌忙叫到:“唉呀,老先生,这是您过去用过的弓啊!唉呀,天下无双的名射手先生,您怎么连弓也忘了,连它是做什么用的都不记得拉”。


早就将射箭抛掷一旁的老人,心境十分平静,他与世无争。就这样,纪昌如烟似霞的离开了人世,但是,在人们的耳边却一直回响着他的这句话,不射之射。


自那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


列子学射


不射之射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简单的说,要达到某种最高境界,就是不须刻意追求其之最,而是将其融入自然之中,甚至是将其忘记,与其背道而驰。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功到自然成,只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遇事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动画片,当时完全没有看懂,心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是,那个峨嵋山上的老者不用弓箭,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射中天空中一闪飞过的大雁的呢?难道是用气功,还是老人根本就是个神仙。因为看不懂,反而记忆的更加深刻了。


20年后的今天,重新看来,又是一番滋味。正所谓射箭的最高境界在于不射之射,即是无弓之射,就是那位山上的老者,能够站在万丈悬崖上,气定神凝,无弓无箭,反使一直孤雁应声坠地。这种射技让纪昌在峨嵋山上学了九年,比他学习不眨眼,以小观大等技艺的时间都长,但是,纪昌回到邯郸了。似乎变了一个人,飞卫这才称他为真正的天下第一射手。从此以后,人们见到的是一个温和慈祥、与世无争的纪昌,他再也无心在众人面前炫耀,甚至已经不认识“弓”为何物了。


但是,传说却接踵而至,人们传说,夜里看到三到极光直射月亮,那是纪昌和后羿、养由基在比赛射箭呢!人们传说,小偷想上他家行窃,刚翻到墙上就被一道寒光拦下。尽管如此,他却从来不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射箭之术了,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不射之射”的道理了。


那么,什么是不射之射呢?


其实,这个词语最早是出现在《列子》中,“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后来,在庄子的《田子方》具体谈到过类似的故事。我想,不射之射应该更是一种做学问做人做事的做高境界,就像庄子说的“物我两忘”。或“不射之射”“不画之画”。庄子常说:“一个艺术家,需要保持本真的心态,让内心宽广无物,无知见,无识别,才能产生灵性。存有知见和识别,必然使真性无法浮现出来。”所以我说他是在“无我”状态下画“无我”的画。因其心不执著于种种外象、色境,其画亦不着境,故能通灵,其画自妙。大家风范,隐约可见。


具体到不射之射,拘泥于弓箭自然狭隘,不能得人生的大智慧,人生的智慧有时候在于变通,也在于心的修炼。


不射之射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运用,比比皆是。


展开来说,不画之画也是一个意思。毕加索齐白石晚间的作品,就很有这样的气韵,一个艺术家,艺术上的修炼到了自己可能达到的技术顶点的时候,气韵就出来 了,这个时候,不用模特,脑海皆是作品,甚至不用笔,自己脑海里已经可以勾勒出画出作品的全过程,计算到了时间的地步,还分毫不差,这样的境界,人就是笔,人就是画,画乃心生,出来的才是真正有个性,千古流芳,个人风格强烈的作品。


演奏家,不弹之弹,心里的旋律流淌就是练习的造诣了,才能让作品有自己的特点和味道,而想突破,一定不能沉迷于弹来提升自己了,相反要去感受生活,接触自然。


书画美术武功本是天地间,人类智慧与自然万物造化的结晶,想提升自己,只有和山水自然成为了朋友,才有真正的大作品流传千古。


技术,到了真正的强者那里,绝对不是重要的了,更看中的是心的思考,心的方向,心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领悟,到了最后,甚至忘却了,自己会的居然是一门技术。


说个简单的道理,可能更明白些,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会拿筷子,并且拿的都很好,可是,在西方人的眼中,居然是一门技术;每个人都说中国话,可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说中文居然也是技术。水乡长大的孩子个个都是潜水高手,可是,这对于沙漠上长大的孩子来说,或者是需要很多努力学习的技术。法国的葡萄酒的故乡美丽的普罗旺斯,那里人人都有好的嗅觉是品酒大师,可你要学会,得很多年,很多年。


拥有了技术,然后,忘记技术,让技术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射之射的道理,还可以引申到男人追求女人的方法上,其实,女人喜欢的,爱上的,有时候反而是那个看起来更沉默更酷的男人,这让很多的男人非常的奇怪,我们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追到我们喜欢的女人呢? 其实,你也可以用不追之追的办法。 表面上,你可以不去追求她,什么殷勤都不献,但是,不追之追,绝对不是说,你就站那里不动,女人自己就贴过来了,那么,你要做什么呢?就是让自己成为女人喜欢的那种人,比如,她喜欢有钱而文雅的儒商,你就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样,你明里不追人姑娘,姑娘心里却要真爱你了。刘德华为什么,那么多女人喜欢,想追谁都没有问题,就是因为,他英俊潇洒多金有事业,首先就贴和了女人的理想对象目标。


回头看,纪昌不射之射的故事。


千万不要以为,纪昌后来忘记弓箭了,就以为,他先前的学习射箭的若干年光景就白费了,那是基础,正是先前的刻苦练习,才让他日后有了人与弓箭合一的境界,达到不射之射的境地了。


所以,任何人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似乎都要经历一个由参而透的经历,所谓不射之射,武术,学习,事业,人生,爱情,皆是如此,不偷懒,身体力行,勤思考,淡泊人生。真正你的事业修为到了次此番境地,自然能忘却技巧,气定神闲,成为大师。


技术好,顶多是个匠气之才,不射之射,你的造诣才有了灵性之美。


是为20年后重看《不射之射》想到的。


不射之射


其实, 庄子“不射之射”是一个“大全”,涵盖着有形技术和无形智能的技术,如“人术”、“心术”、“育人术”,包含着射礼、射艺、射义、射道,蕴藏着如技道、境界、功夫、神气等深厚的哲学意蕴。它是教育技术,更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是教育必须遵循的“道”。它是一把标尺、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可以衡量、对照、评判当今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的浅陋、丑陋。它又是一剂良药,能够医治教育技术的沉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射术”是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课程,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类似。我国古老的“射术”为什么在国际化、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能够盛行,而且他们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还能升华为“弓道”,上升到哲学高度?为什么一个没进入我们中国人法眼的《纪昌学箭》典故,被日本人独具慧眼,编导的电影能够获奖?为什么“庄子学说”总是遭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它与教育技术有关系吗?对当今教育技术有借鉴意义吗?如此疑惑和好奇,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庄子》原著中来领略探究。


“不射之射”是庄子在《田子方》中提出的。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1]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一见面就不无炫耀地向伯昏无人展示了高超技艺。他把弓拉满,然后在胳膊上放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箭一枝接一枝连珠炮似地射出,箭无虚发,活像个“木偶”一样。但伯昏无人不以为然,他说:“这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当你登上险峻高山,面临万丈深渊,你还能这样射吗?”于是,伯昏无人把他带到怪石嶙峋的山崖之上,站在悬崖绝壁边,下面是万丈深渊,后脚跟悬空,礼貌地向列御寇作个揖,邀请他前来此地射箭。此时列御寇惊得汗流浃背,哪还有一丝先前的威风呢?伯昏无人说:“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神气不变,一如平常,像你这种样子,想射中目标,着实悬乎啦!”


一、题 解


看了这个寓言故事,人们首先会问,传统箭术属于教育技术吗?


(一)“不射之射”是古代教育技术


这个寓言是师生之间技艺切磋的教学故事,是典型的“师徒型”教育模式,它把箭术引入到教学中来,巧妙地设计为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既是技艺切磋,又是心灵对话。在学生炫耀、自满之时,老师选择最佳教学时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不射之射”的精彩演示,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灵魂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也是一次心灵顿悟,他深感自己的不足,因此“御寇伏地,汗流至踵”,说明他心理早已心悦诚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是教育,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技术。


今天,我们很难将“射术”当作教育技术,但在两千多年前,学校开设的“射术”,却是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亚于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动画电影 “纪昌学箭”即是有利佐证。


(二)“不射之射”是技术哲学


也许人们可能存有疑问,“ 射术”存在哲学吗?在不少人看来,射箭就是射箭,哪儿存在什么哲学?可见我们的思维已经“工具理性化”和普遍的西化。在古代的庄子眼中,“射术”大有乾坤,射中有道,道即哲学,不仅是哲学,还是最高哲学,它是宇宙、人类、技术的本源,是宇宙人生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和总则。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射之射”故事由浅入深,由技术到人,由人到教育,由教育到自然,层层递进,直至到“形而上”的奥妙无穷的“道”。庄子是辩证主义大师,在他看来,技术不纯粹是技术,它还是“道”,技即道,“射术”蕴含着大道。这就是庄子对教育技术的总体看法,即教育技术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故事由“射”、到“射之射”,再高度抽象为宇宙间、人类技术间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不射之射”,通过技术演绎的方式来明道、贯道,“不射之射”是庄子的技术方法论。日本将“射术”上升为“弓道”,就有浓厚的“不射之射”方法论的味道。


我们可以用哲学术语把庄子“射”、“射之射”、“不射之射”概括为“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等规律和方法,也可以把它用数学公式来表述:“ⅹ”→“ⅹ之ⅹ”→“不ⅹ之ⅹ”,ⅹ可以代替任何技术,且所有技术都是遵从这一总规律,沿着这个轨迹螺旋式发展成熟的,盖莫如此。当然,在庄子的时代不会用现代哲学术语和数学公式来阐述他的哲学观与方法论,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诠释,同时,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 “不射之射”技术哲学内涵


“射术”既然是古教育技术,而且还涵盖“不射之射”哲学,简称“道术”。那么庄子的“道术”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重要的内涵呢?


(一) “不射之射”技道观


庄子技道观独到、深邃、高远,即便是今天也很难有人超越其项背。


1. 技以载道


庄子的“道术”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主义的。首先,它有一个坚实的技术——射箭,来作其阐释哲学的载体,古人形象地称之为“器”, 属于“射”的阶段或层次。有了这个技术作“道具”和依据,就有了人体能量的发挥与拓展,有了人的精神的不断超越与升华,有了“道”的形象展示的空间。


庄子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故事一开始就避开“射”的层次,开门见山、浓墨重彩地渲染“射之射”的精湛技术,不仅射得快,射得准,而且还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一点都溅不出来,可见功夫之深。这个层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射箭术(“箭”的层次),上升到“射之射”的更高层次,是“射”的一次扬弃,也是技术的一次质变。


“射之射”箭术超群,但不是用来追求实用功能——打猎的,而是把它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体现其负载的教育价值,展现其艺术魅力的,是学生用来向老师汇报或炫耀自己进步的,是教学技术的艺术展示。


对常人来说,列御寇的精湛箭术已经是相当高超的了,但对于道术高深的伯昏无人老师来说,简直太小儿科了。他观摩后并没有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赞扬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是“射之射”,还不是“不射之射”。为了引导学生更上层楼,他不用任何技术,不用拉弓搭箭,只是动动“神”,站在万丈悬崖之上,神闲气定(“神气不变”),展示了他的 “不射之射”功夫,轻而易举地降服了“射之射”,使得学生心服口服。


由此可知,庄子设置“射”只是一个起点,极力渲染“射之射”也并不是他的本意,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射箭技术这个载体来承载他的“道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的教育理念中,技术只是教育的“器”和手段而已,是“形而下者”,道才是“形而上者”,才是教育哲学的最高范畴,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他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教育的最高目标前进。


2. 技以明道


庄子的“道术”是辩证的。它虽然强调“道”主技仆,道体技用,但承认技术的独立性、能动性及规律性,承认技术本身就蕴含着“道”,技中有道。


“不射之射”说明,技术不仅是载道的器具,还是“明道”的捷径和方法,通过技艺的成长、飞跃、完善等演示、阐释的过程,就是对“道”的“解蔽”过程,就是形象展示道的内涵,将道形象化的过程,就是一步步阐明“道”的哲理或规律的过程,更是教育技术哲学表达的过程。教育技术能够“明道”。


3. 技以贯道


庄子不惜笔墨铺陈渲染射箭技术,“醉翁之意不在酒”,众矢之的也不在“靶”,庄子一次次扬弃,最终“中”的就是“形而上”的哲学之“道”——“不射之射”,就是为了贯通道。到了这个境界,技术就是“道”,“道”就是技术,技道合一,不分彼此。


庄子的“道术”告诉我们,只要反复摸索修炼技术,主动适应技术,进而掌握技术,经过否定之否定,就能够“得道”。列御寇的“射之射”几乎接近“道”,但它还属于“有待”阶段,与“无待”(自由)的道还差层窗户纸没点破。伯昏无人的示范已经“中”“道”、贯“道”,实现技术之道与“天道”合一,达到了尽善尽美。他对学生的指教,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最高目标。由此看来,“道”是庄子教育技术的绝对、终极追求,庄子的所有技术无一例外地都在“中”这个“道”。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过,“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绝对的追求”, 看来与庄子心有灵犀志趣相投。


(二)“不射之射”境界观


境界也是哲学。所谓的境界主要指精神修炼方面的不断超越、升华,而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我国是境界论的故乡,在古今文艺理论和专家学者中广为倡导,庄子是境界论的鼻祖,更是其典范。该技术故事中包含有多种境界类型,且环环相扣。


就功夫而言,它由“射”到“射之射”,最后达到“不射之射”的最高境界,至此,根本不用任何工具或技术,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是最高层次的善,也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


就哲学而言,它由技术到艺术,最后达到“道”,由实到虚实结合(艺术),最后达到虚无的道,实现绝对追求和自由。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哲学是“人的自由生成,对绝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问,精神内涵的不断超越、陶冶与人的回归”。雅氏的哲学与庄子的境界论如出一辙。


就人才培养而言,庄子也追求境界,他提倡把学生从“常人”培养到“象人”(木偶),有艺术气息,最后达到“至人”层次。故事中的伯昏无人,已是得道之人——“至人”,是达到道的境界的高水平老师。列子的技术、功夫尚处于“射之射”阶段,作为学生也是相当优秀的了。但老师并不满足,还要把他培养成“至人”。所以他正在做的一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就是服务于学生精神内涵的超越,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沉睡的潜能,人只有不断超越其自身,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所谓的“真正、大写的人”,就是“至人”。 就精神而言,“射”之境界由“神气不定”到“凝神”,最后到“疑神”,又引申出另一个哲学概念——“神气论”。


(三)“不射之射”神气论


“神气论”是老师在给学生讲“至人”时提到的,他说“至人”之所以达到“道”的境界,关键是他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做到“神气不变”,即便是面临万丈悬崖,且上面还堆一块岌岌可危的“危石”,像今天的惊险杂技一般,至人都能面带微笑地站在上面,至此还不失教师风范,彬彬有礼地邀请学生前来演示,哪还有丝毫的技术的影子,完全是精神的交流,心灵的融汇。这里的“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精神,二是指神秘的力量,与“道”相似。


庄子的神气论是将“神气”这种精神现象作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的,神气的定与不定,集中与否,是关系到技术发挥与取得理想功效的必要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精神的修炼。没有精神的锤炼,就不会产生质变,就无法进入技术的高级阶段。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神气”是决定技术境界的标准。“射术”“道术”之所以境界不同,其判断标准不在技术,而在心灵(“神气”)指标。“射”的层次低,是因为它“神气不定”,不上档次。庄子之所以渲染“射之射”,是因为它“象人”,做到了“凝神”、“忘我”,有境界,够档次,值得赞美,所以庄子不乏溢美之词。庄子真正追求是“不射之射”的“疑神”境界,因为在此境界中,物质的东西几乎没有了,起作用的纯粹是精神的东西,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神”,精神只要高度凝集,就会有质的飞跃,精神就会变为物质,具有巨大威力,“惊犹鬼神”,“神乎其神”给人以“神”的威严,不战而屈人。


第二,“神气”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老师之所以能“不射之射” 不战而屈人,关键就在于在万分危险的场合“神气不变”,即“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心理素质过硬,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同样的道理,中国国家射击队心理医生也说过,能进入国家队的队员个个都是神枪手,平时训练时,几乎枪枪都是十环,到了赛场上,情况就大不一样,心里稍微犹豫,手一抖,就会偏靶、脱靶。心理素质往往是最后关头决定胜负的关键。张怡宁在51届乒乓球世锦赛丁宁战胜李晓霞时如是说:“打到决赛一定不是技术的抗衡,一定是心理思想等综合能力的抗衡,技术再先进,只能占三成。”


庄子“神气论”虽以技术作根据,但更多地是精神的修炼、超越与升华,是塑造精神巨人的,释放人的极大潜能的,是成功心理学。


就此而言,庄子的教育技术(古)与其说是物质技术,不如说是心灵的技术,庄子哲学与其说是技术哲学,不如说是心灵哲学。因为庄子技术哲学的魂魄是心灵神气,即心即道,即神即道,而物质技术只是它的皮毛和外壳,是用来培育和孵化灵魂的。


上述三个方面远不能囊括庄子“不射之射”技术哲学的全部内涵,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技道观是最重要的,境界论、神气论是其不同的侧面和折射。


我们之所以详细阐释庄子“不射之射”技术哲学内涵,是因为它对我国当今教育技术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三、借“不射之射”哲学“把脉”当今教育技术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不可争辩的事实。如果按照美国最经典的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来对照的话,我国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问题不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走过来的。如果从“不射之射”哲学观点看,我国的教育技术就露出许多“马脚”,存在诸多问题,有些还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过去根本意识不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因就在于置身其中。现在我们可以跳出原来的框框,参照庄子“不射之射”哲学,诊断其“病因何在”、“病根何处”、“病机何样”,逐步认清其“庐山真面目”。


(一)“形而上学” 技术观盛行


探究我国教育技术诸般问题,本人认为祸首当推“形而上学” 技术观、世界观,因为它是指导思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指导思想出了偏差,教育技术实践焉能幸免?


哲学上将“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称之为 “形而上学”。我们奉为“圭臬”的美国94定义,它把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教学技术,只谈教与学,不涉及教育,不涉及“育人”,技术与人、技术与思维、技术与自然、技术与道等是相分离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是“机械、孤立、片面、静止”的技术观。


我们教育技术界不分青红皂白,将美国的“教学技术”直接当作“教育技术”引进,张冠李戴、偷梁换柱还是小事,恶劣的是,如此机械的技术观,我们还傻乎乎把它当作法宝,当作圣经在全国到处宣扬、普遍推广,自以为得计,美其名曰“国际接轨”,而像庄子“不射之射”哲学等拥有极大价值的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却无人问津。


不客气地说,我们今人的教育技术世界观着实赶不上2000多年前的庄子,他能看透教育技术的本质,即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外化),今人却看不透。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自叹弗如,更何况他那整体、全面、深刻而辩证的教育技术观,岂是形而上学的技术观所能比拟?


(二)“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缺失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科学技术由人类解放的工具变为奴役人和毁灭人的工具。它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为实现人的某种功利而服务,是通过实践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价值理性”,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而不看重行为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唯工具论、唯科技论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极大膨胀,而价值理性却不见踪影。在我国的教育技术中,你何时能看到“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之类的东西?何处能看到庄子的“射之射”、“不射之射”、“道”、“境界”、“神气”等价值理性的东西?何曾看到类似于庄子的“技道观”辩证思维?不容乐观的是,除了技术的内在价值一枝独秀外,教育技术承载的外在价值(即理性价值),如真善美等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体道、载道的终极价值等价值理性方面,乏善可陈。孤注一掷的“工具理性”,不受约束的恶性膨胀,“价值理性”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教育技术的畸形发展、低层次发展,大大影响了高层级的价值理性(道)的实现,影响了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无法实现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目标。 (三)“机事”横行 境界全无


我国经典《周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它本身就是境界论,与庄子的“不射之射”有相同的哲学韵味。从境界角度来看,我国教育技术界一直以来,紧跟在美国的后面,囿于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框,把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孤立、静止在“器”的范畴之内,虽然加了一长串的定语“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看似热闹,但无法改变视阈狭窄、气量狭小的事实,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的典型,庄子形象地称其为“机事”。在“机事”毫无忌惮的肆虐下,教育最为重要的、最本质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被“机事”像黑洞一样、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地吞噬淹没了。技术不能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不能相应成为育人的工具和手段,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技术,等同于形而下的“器”。


虽然美国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有了变化,有了进步,增加了“符合伦理道德”的定语,把教育技术扩大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但与“射之射”还不能相提并论,与“不射之射”也不是一个量级,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教学技术”与“教育技术”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有本质差别。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截至目前,教育技术界还很少有人意识到二者的差别。客观地说,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充其量只能称其为“教学中的技术”,勉强叫做教学技术也可,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教育技术”,原因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目的,效率、实用代替一切的现实,一点都没有改变,“机事”照样横行,基本没有将技术与道德、精神等联系在一起,没有将技术与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没有人像庄子那样能动地、超技术地、追求精神自由地来看待技术、研究技术。就此而言,我国教育技术的层次还是相当低的,根本谈不上境界。


(四)“机心”太重 道之不载


“机心”也是庄子术语,也就是“功利机巧”之心,相对于“人心”而言的。正如庄子所说,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只知道“治其外”,泛指实体技术,而不知道“治其内”(人心),把掌握技术的人、人的身心,尤其是人的精神与自由抛在了一边,技术就是教育,技术就是目的,技术就是一切。一心只盯着效率,并为该目标不懈努力,忘却了对该目标合理性的质疑,排除了思维的否定性、批判性,由单向思维代替辩证思维,控制、操纵、分析、谋算充斥于心,充斥于教育技术界,“机心”上升为统治地位,思想情操、道德伦理边缘化,致使人心退化和异化。


庄子认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技术之所以能载道贯道,不在于技术本身,关键是人,进一步说是人的神。神全了,凝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出神入化,进入到道的境界,中道、贯道。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的磨炼,心灵的觉悟,最终实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自然而然与道契合。与“圣人之道”相反,我们教育技术“机心”重重,见物不见人,是“愚人之道”,是技术霸道,正由于此,技术本来能够承载教育之道的功能、承载“内圣外王”的王道功能、承载“天人合一”的贯道功能被整没了。因此,受教育的人不仅成了没有灵魂的“技术人”,还在日益变成技术的奴隶,包括我们教育者在内,无人幸免。


哲人庄子似乎早有觉察,两千多年前就预言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不幸而言中,这番机理就是我国教育技术致病“机理”,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机”,是外在于人的物质技术。由此看来如何处理“人与机”的关系,就成为正确与否的分水岭。人把握了机,机就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利器,使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高境界的人。机操控了人,它就成为霸道,机械、机事、机心、扰乱人心,神生不定,道之不载。当今的教育技术离教育之道、育人之道、自然之道渐行渐远,就是技术霸道(机心)造成的。


四、向庄子“不射之射”哲学借“药方”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把道家比作一个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当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或混乱,个人处于困顿时, 犹如人生病一样,要想治病,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本人将我国当前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四项,当然不止这些。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对症下药”呢?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必须到技术之外——即人本身寻找力量;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问题,必须到中国灿烂的哲学思想中去寻找。实践证明“洋为中用”这个药方现在是不管用了,因为他们也已无能为力,不得不将眼光转向东方,转向道家,这叫“东学西渐”。一味地“洋为中用”无疑是“以火治火,以水救水”,无疑是火中取栗,因此,我们只能另辟新路,走“古为今用”这条路,从庄子哲学中找药方。


(一) 摒弃“形而上学”技术观,尊崇辩证技道观


“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技术观、世界观,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心病还要心药医”,医治此类问题,主要是开处开窍、醒脑的药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庄子的辩证的技道观正是这样一剂良药。事实上,不仅欧美的不少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就连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从中的得到了不少的甜头。我国是技道观的故乡,何乐而不为呢?


(二)摒弃工具理性,大力倡导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一种畸形的方法论,要医治这类恶性膨胀的疾病,需要到庄子药店寻找“扶正祛邪”之药,庄子“射之射”、“不射之射”、“道”、“境界”、“神气”等价值理性的东西,就是此类良药,可以帮助我国教育技术祛除邪气,扶正价值理性元气。健康的教育技术观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统一。虽然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工具理性,但价值理性更接近于技术的本质,层次更高,我们“扶正祛邪”,就是大力提倡价值理性,扭转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消除工具理性独尊、独大、独霸的局面,促进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三)摒弃实用主义庸俗哲学,提高教育技术的境界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在庸俗的实用主义哲学的误导下,教育技术事业长期地陷入“机事”的沼泽地,偏执而不能自拔。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尚、荣耀的事,是形而上、可以坐而论道的事,是一件培养学生悟道、得道的事,结果让实用主义搞成形而下的“器”事,不登大雅之堂的“机事”。要解决这类偏执病,就要从庄子药店抓取内涵“否定之否定”、“扬弃”、“超技术”的“境界”之药,以纠偏开窍,开拓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提高教育技术的境界,提高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声誉。


(四)摒弃“机心”,技以载道、贯道


“机心”是人心的退化、异化,人心的技术化。换句话说,就是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故乡。医治此类“迷魂症”,可以从庄子药店抓取“神气论”类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实现满足学生高级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斯也认为“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他们所说的家园,指的是精神的家园,内心的家园。庄子的神气论就是在技术的国度里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和精神还乡的,他孜孜以求的就是“道”的家园,是引导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理想的境地。


五、 庄子“不射之射”哲学之启迪


“不射之射”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折射点,包含着庄子哲学的全部精髓。它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是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哲学研究领域有哪些、中国的教育技术哲学特色在什么地方、中国教育技术特殊品味或美学意味是什么。“不射之射”的技术世界理念和把握技术世界的方法是鲜明的,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迪。


(一)教育技术新视角


“不射之射”告诉我们,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或对象化,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唤醒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的能力。教育技术是教书育人的工具手段与方法,不仅是教的技术,学的技术,也不仅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重点是人的精神升华。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技术有不同的层次,“射”是低层次的,“射之射”是“射”的质变,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很高的艺术气息,是教育艺术。“不射之射”是“射”的“否定之否定“,是“射之射”的“扬弃”,是教育技术的最高阶段,是软实力、软技术,是教育之道。到了这个阶段,几乎看不到“器”、“机”的影子,技术出神入化,教育效果往往震撼灵魂,往往伴随顿悟出现。“不射之射”故事演绎出来的正是这个层次和境界。


“不射之射”启迪我们:在教育中有形技术占较大比重的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还是“射”和“器”的境界,突出物化的东西多,育人心灵的东西少,是低层次的;在教育中有形的技术并不多见,但这些技术用得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属于“射之射”境界,这个层次是我国教育技术界值得大力推广的;在教育中几乎看不到任何技术,但效果却出神入化,我们不要以为它不是教育技术,相反,它不仅是地道的教育技术,还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它就是“不射之射”。


总之,判断是否是教育技术,不在“器”和“技”的多少,关键是学生精神方面的触动和醒悟,关键是育人的效果。


(二)教育技术发展新思路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一味地“崇洋媚外”,过多地“洋为中用”,信奉“圣经”教条,喜好用“圣经”来指导中国的实践,造成中国的教育技术就像水上浮萍一样总是随风飘浮,随波逐流,表面繁荣,脚下无根。就像墙头芦苇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缺乏根基。结果子步亦步,子趋亦趋,子驰亦驰,步步紧跟,等到人家“奔逸绝尘”而去,我们只有干瞪眼的份儿,永远落后于人。更为甚者还患有“软骨病”,没有独立自主的骨架,缺乏自信、自强、自立的骨气、勇气和底气,更谈不上“神气”与境界,常常被教育界和国人诟病和讥笑。这样的发展模式目前遇到很大危机,已难以为继。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文化之根,没有根植于优秀灿烂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文化断代”,营养不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庄子“不射之射”哲学恰好能给教育技术摆脱水上浮萍、墙头芦苇的困局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创新思维,彻底转变发展方式,自信、自强、自立,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只有走文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古为今用”之路,“内需发展”为主,“洋为中用”为辅,深深扎根于祖国的优秀文化,培育有骨气、有底气的教育技术,从而成长为有特色、有境界、神气十足的教育技术。根深叶茂,方能成为屹立世界之林的参天大树。


(三)教育技术之急需——顿悟


面对西方文化强势传播的世界背景,西方学者对庄子思想有极大兴趣,且成果不少;面对一大批西东方科学家、哲学家在关注庄子,最为著名的如英国科学家卡普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和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的世界潮流;面对我们对内对外采取的冰火两重天的态度,文化霸权、技术霸权横行的教育技术现实;面对庄子“不射之射”的强烈感召,能否像列御寇那样惊出一身冷汗?鉴于我们教育技术界对外的“崇拜固执”和对内的“孤陋寡闻”,缺少反思,我想大概不会。正由于此,本人认为中国教育技术界当务之急,就是急需反思,急需顿悟,急需转向,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本国自身,尽快担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尽快进入历史赋予我们的角色,开辟出一块广阔的、中国风味的教育技术哲学天地,这里大有作为。只有顿悟,才能质变,才有飞跃。


总之,庄子“不射之射”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绝对不亚于欧美教育技术哲学,它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可为我国教育技术及其哲学创新提高指明前进方向,鼓起前进勇气,值得深入研究。珍惜吧!


扩展阅读:


嵩山天蚨园之历史文化考证


嵩山最神秘的《天蚨园记》是商经?孝经?归隐图?


一本大嵩山少林寺旅游的百科全书(图文)


千年神话天蚨园,千古文人隐士梦


天蚨园国学堂拜师仪式大典


天蚨园研学课:学周易、观天象、察地理、探历史、辨人文、布兵阵


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园中秋夜推广华夏文化大型汉服晚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园国学堂揭牌仪式讲话


清华大学徐林旗教授在登封嵩山少林寺天蚨园国学堂论坛会讲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