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励志人生 > 经典语句 > 鲁迅《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_鲁迅先生狂人日记历史意义

鲁迅《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_鲁迅先生狂人日记历史意义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2-12 09:02:32
阅读:

说起“狂”,必定一个人,说“狂”,必定论其人格,否则便毫无含义。据《论语·微子第十八》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是孔子和“狂人”之间的交流,深思之下,二人皆为思想家,然而,“狂”,却成了交流之壁垒,我们唾弃“楚狂人”,怪他遗世独立,而推举孔圣人,缘于其心怀天下。然而,转念一想,其独立之人格,又何尝不使人欣羡?笔者以为,一群“狂人”,大概是骂人的话,指责一群人毫无深思熟虑。“狂”可以和“犬”配词语,“狂犬”二字,却毫无可谈之处。说“狂”,便是说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独立之觉醒过程,是“人”本位思想的革命史。

追本溯源,先说“狂”之字解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这样子写道:

“狾犬也。从犬㞷聲。忹,古文从心。巨王切”。(狂)狾犬也。二篆爲轉注。叚借之爲人病之偁。从犬。聲。巨王切。十部。(忹)古文从心。按此字當从古文作。小篆變爲从犬。非也。

狾、㞷二字,现在多不见,读音为zhi和huang,分别为四声和二声,一个大意就为“狂”,一个旧注从《广韵》巨王切,音狂,非 。翻译下来,大致意思是,形容狂犬。又古时候从“心”的偏旁,可以写作“忹”。后面的注释,极为具有参考价值,首先是反犬旁,“叚借之爲人病之偁”,意思是说,原本形容疯狗,可以用在人的身上,形容人的不健康状态,也就是疯子。第二竖心旁的,意思说,小篆以前,也是可以形容人的心。综合一下,笔者得出结论:狂,是形容疯狗的词,可以比喻人病了的状态,多是和心有关,所呈现出的行为举止

简而言之,“狂”,从出现开始,便是个贬义词。那么,狂,为什么从修饰狗,转变成修饰一种特定的人格?

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来源自儒家?我们谈谈“狂人”的发展史

《说文解字》汲古阁版

一、从“狂”形容人之根源说起:儒家

中国传统文人之中,“狂”的基因密码来自儒家,或者说,从儒家这里,“狂”被赋予为一种品质的象征词,而非单单的性格,并且开始具有人格审美的褒义。据《论语·子路》记载:“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讲得是儒家中庸之道,但是侧重无法完成中庸的角度,从交友方面,所为“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修养和周围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若找不到一样的,狂和狷,是不二之选。这里的“狂”,特指那些进取的人,虽然不符合儒家中庸之道,也就是“和”,“狂”做不到“和”,和谐众人,和谐社会,和谐一件事,一位进取难免冲撞,与世格格不入,但是符合了儒家入世精神,也是一种独立的个性

《中国文学史新注》里提出我国早期人的思维特点——重群体而抑个体。这是由于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服从群体,生,叛离群体,为自然所灭。故我国神话系统皆为灾难,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故我国神话无英雄,女娲、大禹等等都是无私之人。这种现象直到五四之后,个性才得以真正意义上解放

儒家,可以说是群体制度最好的维护者,数千年来,凡是稳固专制制度,非儒家莫属。但是,这正是因为儒家《论语》里有关孔子的“狂”的解读,所以正统思想下,导致“狂”从孤僻、消极避世的“楚狂人”,转变为个性突出,有违背儒家中庸之“狂”,但是是积极的。从此,“狂”,一种个性,在儒家的保护下,正大光明的“活着”,走过唐宋,来到元明,一直到《狂人日记》

在儒家思想,我们见过许多狂人,阮籍、李白、柳永、唐寅……他们都与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狂”到没朋友、没前途,但是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依然存在,而不如是老庄思想,愿意活成拖着尾巴死在泥土里的乌龟。

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来源自儒家?我们谈谈“狂人”的发展史

上海文庙

二、由“儒”入“玄”:“狂”人格的审美化

魏晋是一个拼颜值的时代。

魏晋也是一个儒家思想禁锢破裂的时代。文学,也是人学,走入了自觉时期——对于美的追求

我国著名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就是一部当时名士之风的记录本,不仅用于记载当时名士风流,也为挣相模仿之人提供行为指南。《晋书·嵇康传》有这样子一段描写:“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可见,魏晋评定的标准:才和貌并存,方为名士,记载入史册。可以说是追求一种完美人生,是当时风气使然。

那么,“丑”的人怎么办呢?如《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然而人家是竹林七贤,以个性闻名与当时,不入流俗。

我们先谈谈玄学兴起。正始时期,统治者以名教(可理解为当时儒家)迫害人,故当时已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义人士,转而走向玄学。玄学是老庄之学,社会的动乱,儒家已经不能保持统治地位,人们迫切寻找一种精神自由的是世界,来摆脱这个身体不自由的世代。这当然是和黑暗社会相矛盾的,是不符合主流的,于是——“狂”人,出现了。

然而此时的“狂”,不在如同之前,但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行为,一种追求。《滕王阁序》有一句话是引用阮籍的典故的——“谁悲失路之人”。阮籍驾车任意而走,一直到前途面壁,终于痛哭,人生之路,亦然如此,不见前路。可见,阮籍以坐车必然无路的行为,来安慰自己的人生悲剧。这种行为是艺术,是不为人所理解,与是格格不入,真“狂人”也。殊不知,阮籍一低头,便是功名而来。时阮籍有《酒狂》一古琴曲,为颠倒“中正平和”之音,亦然作佯狂,强颜笑对浊世。为一时风流,后人称为“魏晋风流”,其中少许人,便是是“狂”的艺术化人生。

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来源自儒家?我们谈谈“狂人”的发展史

画:《酒狂》

三、唐宋之际:“狂”之多元化审美

从唐朝开始,我国思想文化不断发展,同一时期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这些都为“狂”的人格文化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内容。而在这个时期,“狂”者,虽然也成为了一种被刻意艺术的化的人生追求,但是表现的目的、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尤其突出的是,“狂”似乎和人生价值、身外功名结合在一起,是随着魏晋之后,又一次回归到儒家的“轨道”之上

1、李白——“酒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以说是李白“狂士”形象的代表了,为何——“酒”。李白自有“斗酒诗百篇”之自誉,当然是夸张,百篇之诗,可是他李白一会儿就,李白所说,是他之才气,“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是“狂”之其一。

“酒”,在李白诗歌中,代表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金樽清酒斗十千”,一种挥霍生命反而觉得生命可贵的享乐主义,“酒”抒发了李白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换句话说,以某种事物为寄托,从而抒发个人认为是对的之生命价值观,是笔者以为的“酒狂”姿态,而唯有“酒”最为恣意。此为其二。

然而,这种狂的内核是人生的一种愁绪。《将进酒》言“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于而同销万古愁。”愁,从何来?李白的享乐,是苦涩的,才气和对于生命的意识,构成了他对于现状的痛苦,借就抒发,也就住酒醉掩盖。

所以,“酒狂”是才华、生命意识和悲愁综合的一种状态。

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来源自儒家?我们谈谈“狂人”的发展史

李白

2、苏轼——“老夫之狂”

在苏东坡笔下,狂放来自旷达,笔者以为旷达由于忧患意识、苦难意识、独立的人格意识结合而成。苏东坡是诗词兼善,以豪放、新为主要特点,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势,后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之老夫之态。笔者以为后一首更具有代表性,便浅析之:

首先了解这首诗歌的背景,是苏轼被贬的时期,然而苏轼没有“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感叹,而是十分接地气,“老夫聊发少年狂……”,诗人豁达,可以从第一句就感受到,老夫和少年的对比,一身体一心态,相互结合,可以说非乐观之人不可言语

儒家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语,苏轼的乐观向上的态度,是面对苦难的态度,毫无在意前路艰辛,殊不知常人难以忍受,此人为何不是“狂人”?然而,苏轼对于儒家精神的表现,不是刻板地遵守,而是以自己的态度、行为表达出来。这边独立之人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诗末句子“何日遣冯唐?会挽起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天狼”,古代“天狼”比喻战争,而且是必胜决心。苏轼,一个在患难之中仍然操心边疆,甚至不惜自己的年老纸躯,这是“狂”,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精魂之所在。

3、柳永——“才子之狂”

“奉旨填词柳三变”,“凡饮水处皆有柳七词”,这恐怕是柳永最真实的写照,他的才华,不同于李白,更像是一种装饰,一种自己的名片,是一种小才,而非天才。可以说是许多文人的写照

柳永有一首《鹤冲天》云:“未遂风云变,怎不恣旷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如此自称,是年少轻狂,不服输之姿态。大有恃才放旷,言无所忌。“黄金榜上,偶失龙头忘”,自己没有高中,却说和第一擦肩而过,对功名的势在必得,大和李白有所区别。此是其一。“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而柳永当时在年少采取的排解愁苦的方式,就是留恋风月之地,同为享乐,和李白完全不同,李白是认为自己才华济世,有必要享受,柳永之“狂”,确是普通文人的共有特征——“风流”。

当然,他也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4、辛弃疾——“英雄之狂”

还有一种“狂”,它具有一种虚无性,是真实和梦幻之间联系起来的媒介,和苏轼类似,但是又有不同,他不发自“狂人”的本性,而是来自他自身的悲剧意识,或者说是不得已而为之

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而。知我者,二三子”,者一首《贺新郎》里最后几句话,是他心轨迹的自我陈述,是一种无人知晓的焦虑,“二三子”便是借用孔子的典故,道出自己才华不被重用的无奈,这种“狂”,是一种悲愤在其中

此外,结合辛弃疾其他的诗作,不难发现,还有一种年华逝去的哀伤。《破阵子》“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好一无奈,纵然自己雄心未泯,却无奈自己已经衰老,在时间的桎梏下,缓缓低下自己的头颅。

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来源自儒家?我们谈谈“狂人”的发展史

夕阳,我见青山多妩媚

可见,英雄之狂,若非身外功业,便是一种悲剧。

笔者选取四种“狂”的表现状态,不难发现,辛弃疾、柳永、苏轼、李白,他们的狂都是和自己的事业结合在了一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其实这些时期还是处于儒家思想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时期,儒家制度自身的弊端虽然存在,但是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所以多能以儒家思想的的价值观来做追求。可是后来的明清时期,则不同了。

四、晚明到五四:真正意义上的狂者精神

其实,我们发现,“狂”的基因除了从被排斥——品质——人生行为——价值观体现,都是在不断下移,凡是脱离物质的精神化需求,最开始都是贵族的特权,孔子是落魄贵族,阮籍是当时名士,李白是大诗人……但是从历史纵向角度看,这些身份和“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出现在的人也是越来越平民化

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来源自儒家?我们谈谈“狂人”的发展史

桃花庵:桃花树下眠

于是,在晚明,真正意义上对于大面积的儒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笔者在前文说道,中国是一个重视群体,抑制个人的社会,即便是今天也是如此,但是,“狂”的精神成为人作为历史上在群体面前失语后,重新获得的嘴巴。之所以在明朝大面积出现,其原因如下:

1、上文所述:“狂”的平民化

2、理学的桎梏和心学的出现:最能概括理学的内涵的莫过于“存天理,去人欲”,儒家思想此刻已经完全僵化,所以,体现人的主体性的狂者就诞生了——心学。虽然心学不是在提倡“狂者”,但是心学动摇了理学的霸权。我们知道了李贽的思想,受到心学的影响,就是十分大。而李贽,除了机子是狂人一个,他的“童心说”,也是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学说。

我们以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句,是最好的体体现,这句话出自《桃花庵歌》。历史上的桃花庵是唐寅在历经半身漂泊之后才搭建完成的,自己在这里以梦幻般的生活,排解着自身的悲伤。这时候,这种“狂”,已经是一种和世间的一种宣战宣言,并非疯癫,确是故作疯癫,以讽刺世间

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来源自儒家?我们谈谈“狂人”的发展史

众人看“狂人”

五四时期,第一步白话小说的诞生——《狂人日记》,就是以一个儒家所不能容忍的“狂人”的形象道出吃人的本质,这个“狂人”从一开始的儒家里的基因,最终在鲁迅笔下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腐朽的儒家制度作对

五四的思想解放,“狂人”作为一种性格却消失在现代社会,这是应为,“狂”其实是一种极为个性,极具个人意识的行为,首先,五四之后思想相解放的青年,实际做的事情,在古代皆为狂,然而却不在称之为狂,而叫作——启蒙。

可以说,狂又称为了人身上的一种基因,却又和以往不同。

励志人生网欢迎您相关推荐

  • 鲁迅《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_鲁迅先生狂人日记历史意义

    说起“狂”,必定一个人,说“狂”,必定论其人格,否则便毫无含义。据《论语·微子第十八》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是孔子

    经典语句
  • 礼记中的千古名言_礼记学记名言警句及理解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

    经典语句
  • 桃花源的历史文化_美丽的桃花源

    桃花源在陶渊明诗中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与世无争,其乐融融! 众所周知,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两晋之交,当时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就有士族集结乡常,屯聚于坞堡,以避时乱。

    经典语句
  • 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_大同是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一家

    说起儒家思想,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伦理道德。不错,儒家确实讲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但圣贤的这些教化,并不是为了束缚我们,而是为了帮助

    经典语句
  • 礼记正义的作者是_礼记是什么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阐述

    经典语句
  • 《礼记》经典名句_礼记中的名句

    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出自汉·戴圣《礼记·中庸》。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果,果真。虽,即使。别人读一遍就会的内容,自己读一百遍去掌握它;别人读十遍就能理解

    经典语句
  • 四书五经中的礼_四书五经论语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

    经典语句
  • 古人的名言警句蕴含的哲理让人_古人的含义

    历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言,从这些名言被传播出来就一直让我们奉为经典,作为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然而,其实当初这些名言的原意却往往相反,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内含。 “执子之手,与

    经典语句
  • 梁武帝为什么信佛_唐朝对佛教的态度

    梁武帝在统治梁朝晚年的时候,十分的信奉佛教思想,他本人也曾经四次出到佛家寺庙,甘愿成为和尚,这在我国古代历届的统治者中都是少之又少的。通过梁武帝四次出家当和尚这件事情当

    经典语句
  • 百家姓前十位_百家姓十大姓氏排名的由来

    从第一大姓——王姓开始,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

    经典语句